请问卫健委扩大公立医疗体系好,还是适当增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

一位对医疗投资特别热情的朋友,发来一份某国际大都市的医疗投资计划,希望我发表一些看法。

草草地浏览了一下那个带有满满煽情和宣传味道的“软文”——是的,我把它叫做软文,因为你几乎难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慎重的、对千万人口负责的、有十足数据支撑的投资规划,医院增加床位,扩建或异地新建,引进人才之类的项目(当然大笔的资金是否落实和到位不是我们关心的,只要看起来高大上就好了)。所以,我给他回复说:拍脑壳,吹大炮。

联想到最近看到的新基建四十万亿或者更多的投资计划,其实也不足为奇,现在也许是“崛起”、“放卫星”的大好时机,我几乎相信这是一拍脑袋或者几个脑袋大家一碰就出来的计划。而那个软文的下面,早已有很多不明就里的欢呼声,他们额手称庆,“看病就医有保障了”,“国家强大才有无穷的资源服务人民,我为XXX感到自豪”,“医疗环境越来越好,放心了”!

你想想武汉解封才不到10天,全国还在防止输入性疫情与恢复生产生活的阶段,这么短的时间内,各地就纷纷集中似地推出大额医疗投资计划,就我所零星了解到的重庆最近就推出了投20亿建四家公卫中心的计划,昆明则有投40亿建公卫机构的计划,其他医疗机构尚不得而知;各地卫健委应该还有大量类似的投资计划。你难道会相信这些都是经过详细论证的规划?突然想说,这比方方在国外出书还快了好多呢。

很显然,各地卫健委的首要职责,是代表当地政府,对本地区内的医疗资源进行管理和布局,满足本地区居民的就医防病,他们首先应该是站在居民的立场上,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体系做谋划,发挥医疗资源最大作用,最大程度地为所在地区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

那么,请问是不是医疗资源越多,老百姓获得的医疗服务就越好?看病就越方便?看病难看病贵就能解决?那些点赞党和认为管辖资源越多越好的行政官员们,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

实际上,医疗资源越多,看病就医的贵与难并不能必然得到解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医疗资源充足甚至富裕后,医者的诱导需求可能是提高的,医院的病床空余的情况下,医生会想方设法多收病人,增加床位使用率;医院都空余床位,那么病人在哪里都可能面临诱导医疗问题。二是,如果这些富裕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就像当前的实际情形,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病人涌向高等级医疗机构,那么病人的看病贵与难,其实远远得不到解决。

武汉这次的疫情中,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疫情初期的时候,卫生主管们医院和发热门诊中,大部医院内的,这就造成了大量同时发病的患者医院,医院则对发热病人拒之门外,甚至是躲避这些患者。极端的结果就出现了,医院的资源被严重挤兑,根本满足不了大规模病人的需要。这是极端情况下,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的典型表现,这造成的医疗资源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并存,其实就是卫生政策失误的结果。

在武汉防疫的后期,大量的社区医疗和隔离设施的有序应用,就较快地缓解了医疗资源的挤兑问题(当然还有大量的援助参与),终于逐步控制了疫情。这个教训不知道卫健委的官员们可曾仔细思考过?类似地,官员们不妨看看纽约的疫情防控,他们的家庭医生也就是社区医生,在疫情一开始就起到了发热病人筛选和分诊转诊的作用,所以他们的医疗资源被挤兑现象并没有那么突出,各位可曾见到隔三岔五地有纽约市民出来网络或者战在阳台上敲瓷盆子呼救?

那些医疗父母官们,这些问题需要对比、思考、学习,不能盲目拍脑袋啊。疫情过去,值得好好地谋定而后动。曾经,我们经常是冲口而出,一说改善服务就是扩大规模,整大床位数,增加人力资源,购买好设备。医院老大们开个会,逗一下数据,你家扩大哪些,他家哪些,汇总出来,全市就出来数据了;然后欢天喜地发布给老百姓,你们看我们多么爱你们啊,我的子民们!

同样的,点赞党们,你明白了医疗资源过多的害处了吗?可能真实受伤的恰恰是我们老百姓自己。你能想象,医院看病排队的难处吗?你能想象在食堂买一餐病号伙食的那种滋味吗?其实这其中很多原因,是医院的设计流程和服务意识不到位造成的。反过来,医院仅仅是大量增加导医服务和厨师,不致力于改善流程和效率,或许我们的体验会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无效率服务的高昂成本由谁来买单?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问卫健委,究竟一个管辖地区需要多少医疗资源呢?当然这些资源包括床位数、人力资源和设备设施。记得多年前,许多卫生行政部门还有种卫生规划的说法,还常常找一些行业专家来做规划论证;但是近几年似乎这些动作少了甚至没有了,一些上千万人口城市的卫健委,几乎没有一个得力可靠的医疗管理研究机构,我们纳税人能指望什么样的规划呢?

在朋友转过来的这份软文中,我看到了该市亮家底的手笔。每千人口医生数4.13人,每千人口护士数5.4人。如此算下来,相当于每人就有一个医生或护士的服务了,这个数据够不够呢?卫健委官员们可否做过测算,到底这些指标该是多少才够呢?他们说,这些指标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了,一些健康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那么还需要增加吗?

笔者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该项每千人医生数指标在德国是3.89人,在美国是2.45人,日本则是2.3人;那么可以说这个城市4.13人算是很高的了;类似地,如果武汉达到这个医生数,在这次抗疫战斗中能不能发挥出与德国相应的救援水平来呢?显然是达不到的,那么缺陷在哪里呢?这些拍脑袋的规划可曾对这些国内外的指标做过对比分析?其他指标还有每千人口床位数指标,该是怎样的水平呢?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分析。今天看到一个消息,同样是发达国家的美国,著名的梅奥医疗集团,宣布在疫情下要裁减医护人员或者实施降薪计划,因为他们面临着医疗业务下降的问题。实际上,面对疫情冲击,当今世界号称90%的医疗机构都处在业务萎缩时期,几乎都需要减薪裁员或者调整业务布局。医院经营状况已经表明,90%是亏损的,医院在亏损状态下该有怎样的营利冲动?所有这些,都提示医疗机构普遍的问题是经营问题而不是规模问题,在疫情冲击下,医院普遍出现现金流危机,门诊量住院量收入量下降,而信息化应对能力不足,长期难以从信息化服务中获得收益,大量防控人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回报,缺乏经费支撑,在医疗服务上严重缺乏个体化与连续性等等,才是当前医疗问题的最严峻挑战,但是我们却要大规模增加设施设备与人力,这是什么道理呢?

从理论上讲,要知道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我们需要做很多细致的测算。我们不妨来试着看看,要做哪些工作。首先,需要了解所服务人口的医疗需求是怎样的,他们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是多少,然后才能总体上推算全市的需求量,哪些是重点疾病和多发疾病,分门别类的需求是怎样的;然后要考虑多少医生(包括护士等)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量,刚好可以满足这些门诊与住院医疗需求;再其次,要了解这些服务需要怎样的医疗设备和设施,还有满足这些医疗需求的总体医疗成本是多少,如何保证这些医生在提供足够多服务的同时有收入保障,而且是比社会平均工资略高的总体收入水平,此外,比较完善的话,还应该要包括,病人就医需要的相应医疗物资甚至药品由哪些部门或工厂来提供,病人就医的医疗费用怎么筹集,筹集多少才能保障得好,如何筹集与管理,等等。

只有完整地合理地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理的医疗规划。那么,卫健委官员们,不知道以上的这些论证数据,你们是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都有了充分的答案?如果有,能不能在大肆宣传的同时,公布一下,让纳税人们可以了解一些呢?

就笔者的直觉,每人有1名医生或护士来提供医疗照护,应该是个相对来说十分充足的医生资源了。至于增加的床位数应该多少,这个软文中并没有公布出来啊!

如果大家有印象,应该还记得当初那位黄石市卫健委官员,我之所以认为她是一堆狗屎,就是因为她连自己辖区内最基本的医疗资源的家底都一问三不知。比如床位数与医生数,更别想她知道当地百姓的两周就诊情况与住院情况了,也别指望她知道当地医疗体系的布局和缺陷与不足所在了。试想,如果哪些卫健委官员们都如此拍脑袋听汇报进行决策或发布规划,我们真是难以想象,医疗资源投入的漏洞会有多大,那许多千万上亿数十亿的投入,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花钱投入,买设备,修高楼,引进人才,扩大规模都是最容易操作的,而且很快见到大块头的实物,还受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欢迎;但是强化管理和提升效率、改善服务却是无形的,又是最难做的或者费力不讨好的,如果你是那个决策者,你会怎样选择呢?

我们的医疗投资年年都在搞,为什么总是不足,需要大块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带来的还是就医的紧张?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门可罗雀或吃不饱,这是为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医疗布局的短板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到切实的改变?

就在昨天(4月17日),网上消息说,医院的7层楼上,有年轻人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他三天前骑电动车撞伤的一位老太婆住院,需要大笔的花费,他在照顾了老人3天后,精神崩溃,难以为继。

同样的,医院求医的痛苦经历,人满为患,一号/床难求,而且老是觉得囊中羞涩。笔者亲自遭遇过一个农村12岁小孩,曾经因为尿道下裂,在长达近一年医院,寻找手术入院而不得;类似的还有高龄老太需要做一个鼻部的大型良性肿瘤,也是长期四处求医而得不到合理诊治;一位环多年糖尿病的老人双下肢血管栓塞无法医院。

试想,医院能够对那位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有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tx/67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