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医疗质量服务提升年rdq
CT/MR室全科人员在在“医疗质量服务提升年”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与奉献精神;牢固树立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意识。低姿态、高标准、严要求,医院为目标,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科室硬件及软件建设,逐步将CT/MR室打造成让患者满意、临床满意、领导满意的医技龙头科室。
个人简介
李秋芬,女,47岁,CT/MR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分会委员。本科学历,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医院、医院、医院、北医三院进修学习CT和MR诊断,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均有深入研究,尤其对脊柱及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有较深的造诣。主编《医学影像学》和《现代临床影像与诊断——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两部专著,科研成果“低剂量螺旋CT在有症状患者胸部检查中的价值”获全国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一、提升服务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影像诊断无疑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保障和基础。超声、普放、CT、MR为一个完整的影像诊断链条,CT和MR最为链条中的最后环节,对许多疾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才能完成。年5月我院引进的西门子1.5T磁共振设备并交由CT/MR室使用,填补我院多年来影像诊断的一项空白,极大的提升了我院社会形象和影像诊断能力,为多个学科发展提供了空间。为了更好更快的掌握磁共振诊断和扫描技术,CT/MR室派出李秋芬、王璟、徐杰、张卫华四名同志分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磁共振相关知识,回来后又组织全院磁共振系列讲座2次,共5讲,提升了临床医生对磁共振的认识和了解,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欢迎,在没有任何外援专家帮助的情况下,刻苦学习,自力更生,已独立完成磁共振检查余例,对中枢神经、骨关节及妇科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很好作用,受到相关科室医师的认可。
二、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
“由于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为避免病人长时间等候,实行预约登记制度,合理分配检查项目和时间,保证检查质量。根据CT和MR胶片量大,标记字迹较小的特点,增加了国产自主取片系统,降低了胶片成本,避免了重复照片和错误发片的情况,方便患者及时取得胶片和检查结果。今年冬季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为候诊大厅安装了暖气和二道防风门,并为候诊座椅套上了棉座套,解决了多年来的CT室的寒冷问题,让患者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候诊。
三、人才队伍建设
年CT室新增三名技术人员,为科室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力量。现初步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分为诊断组、技术组和护理组。诊断组由王璟任组长,负责集体阅片、报告审核、疾病诊断等工作;技术组由张卫华任组长,负责设备维护,病人扫描、照相拍片等工作;护理组由张素芳任组长,负责增强患者的护理及登记工作。诊断组又按专业分为头颈神经、心胸乳腺、腹盆腔、脊柱关节四个专业组,诊断医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有目标、有重点地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初步形成高级医师掌握方向、中级医师发展提高、初级医师强化基础的三级发展模式,使人员分工更加合理,科室逐渐向正规化、专业化迈进。
下一步CT/MR室将继续挖掘和拓展MR临床应用,尤其是在乳腺、前列腺诊断方面。乳腺癌是女性第一高发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为老年男性高发肿瘤,发病率高,病源广,MR对这两种疾病的诊断有绝对的优势,且乳腺、前列腺手术较胸腹部其他内脏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我院完全可以开展此项技术。今年要加强与普外科和泌尿外科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MR的应用。
下一步CT/MR室将加强64排CT检查人员力量,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将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多做对比,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64排CT可以为DSA检查做好初步筛选工作,也为DSA术后病人的复查做好保障。
下一步CT/MR室继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技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采取自我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继续坚持科室业务学习、集体阅片、临床病例随诊和误诊病例分析制度。科室已派刘淑华同志到中医院进修学习,另外争取能再选派一名同志短期专项学习乳腺及前列腺MR诊断,进一步提高科室技术力量。同时要加强科研力量,依托先进设备和大量病源,多做总结,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策划:老袁
图文:李秋芬、韩英杰、董泽轩
总编:赵晓强
编辑:申晓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zc/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