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疗服务痛点找到了,多么痛的
医院里的存量医生,激活存量,可通过多点执业实现创新。同时鼓励医生开办诊所,扩大增量。
医疗服务,一般来说是患者和医疗服务供方,医院之间的关系。他们痛点的核心是信息不对称。在当前医疗体制下,医患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医疗服务的痛点究竟有哪些?
多么“痛”的领悟一是患者(消费者)的痛点。这类人群的痛点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在急性病医疗过程当中的痛点,包括患者在选择医生、医院的能力方面的不足,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医患沟通时间短,还涉及慢病管理以及医疗费用方面。二是医生、医院的痛点,包括疾病医疗过程当中患者数量的饱和,医患沟通时间非常短,行医环境差。还有医生的培养、就业等痛点。
医疗服务中最核心的痛点又是什么呢?有两个最严重、最棘手。第一,医疗资源和服务是“倒金字塔”,这个情况还在继续加剧。第二,我国同时存在医生短缺和医生资源浪费的状况,这个矛盾也在加剧。
具体来看,我国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倒金字塔状况是基层医疗病人缺乏,大量病人向三级医疗机构聚集。年开始,这个情况不仅没有减缓,还愈演愈烈。有数据显示,医院数量增长情况是,医院数量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超过%,医院增长速度最慢。大医院在金字塔的塔顶上,医院规模较小。医院占整个医疗市场份额还在继续增长。
中国目前有20家医院,医院份额占7%,但占门诊量市场份额的45%,占住院市场份额的39%。从年以来门诊增长情况来看,医院增长最快,三级超过二级,二级超过一级,一医院。20家医院当中,40%没有定级。从住院量可以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医院,医院只有2%的增长。并且已有数据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质量好的医生缺乏的情况,这个缺口起码是上百万,甚至是两百万。巨大的医生缺口是行业当中一系列问题的痛点的根源。
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情况,为何大量的医学毕业生没有去当医生?一方面,医生大量缺口,特别是高质量医生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大量医学院毕业生没有做医生,这是中国医疗行业非常大的一个痛点,看病贵、看病难的一切根源在这里。
事实上,医学生就业体制存在很大弊端。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以来医生目前的就业体制、医生的培养体制医院里完成所导致的。医院,医院完成;你去了社区,医院完成。医学院毕医院,医院工作的可能。这种就业体制导致大量毕业生去不了医院就不做医生了。而在其他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下,毕业生经过临床培训后,大量医生去了诊所,医院做住院医生。即使是在诊所,医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没有阻塞。大医院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好医院签约。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大量医生才可以有地方去。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量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愿意到诊所,医院签约做手术,医院,弹性的就业机制不会堵塞职业道路,这是解决医生就业核心的问题。
多层面创新是必须的以上痛点怎么解决?需要通过创新解决,包括技术、商业模式、制度机制三个层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包括春雨、好大夫的远程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生压力。中欧从去年开始做的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也总结了一批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的机制创新。要解决现在医生的问题,可能更需要的还是制度、机制的创新。
一是医院里的存量医生,激活存量,通过多点执业实现创新。二是鼓励医生开办诊所,扩大增量。
最近有一个新现象,即医生诊所和医生集团的兴起,这是非常火的。医生诊所是一定有线下场地的,医生集团目前来看很多还没有线下场地。还可以通过体制内和体制外来划分医生集团。当下,比较多的医生集团是体制内的,医院,利用业余时间做。体制外比较早的是万峰医生集团,这两年比较响的是张强医生集团。还有包括医生发起的,如北京孙宏涛医生的大家医联;也有非医生发起的春雨医生诊所,全科的深圳卓正医疗,他们现在已有多家诊所连锁。最近卓正集团也在往北京和广州发展。
同时,还必须 说到底,医生问题是医疗服务痛点的核心,医生的就业制度又是解决医生问题的关键,在此之中,多点执业和创建医生诊所是解决医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途径。而医生诊所和集团的发展,如果能结合互联网的创新,也许是目前解决医疗服务这个行业痛点的重要的手段。
(本文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刘莉
上周阅读TOP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zc/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