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服务已经扎根啦
作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高润霖教授对我国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了如指掌:“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始于年,起步缓慢,但近十几年发展快速。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超过66万例,仅次于美国,治疗数量比年增加了17%。”
他认为,我国介入治疗近十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医疗比较重视,投入大大增加,医院配备了大型相关医疗设备;二是国产支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支架生产规模和供应量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使得更多的病人有能力享受到介入治疗;三是医保覆盖面和力度逐年增加,使更多患者承担得起相关医疗费用。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域内平均就诊率达到93%,县域内平均就诊率达到82.7%。省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不断提升,50%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和颈椎手术等一些复杂手术。优质医疗资源上下流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近几年稳步提高。
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进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帮扶以及医保的跟进等,心脏介入医院进行的手术治疗,逐渐“沦落”为基层技术,心梗患者可就近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从而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不难预料,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流通到基层,惠及更多基层病患。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评价与技术评估室主任赵琨提出,我国既往本底基线较低,也是我国医疗服务传递性进步幅度大的重要原因。医疗质量及其带动的服务传递性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提高医疗服务传递性要判别技术的适宜性,比如用于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直线加速器,过医院使用,随着基层软硬件设施的改善,医院也能开展相关治疗,但必须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逐步推广。
在进一步提高技术传递性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医保资金和覆盖方位应当涉及更多新技术,使病患能够得到有力的经济保障去享受医疗服务。“医院取标本、医院作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改进,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可及性。同时要配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于在基层开展的普及性技术,一定要给予更加优惠的引导性价格,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造福广大病患。
(本文系霍尔斯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商务-)
霍尔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zc/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