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这31本新书赶着年底末班车来与大家
各位好啊,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期新书书讯了,回顾一年12期,感谢常常来看望我们的读者伙伴们。所以这里也小小的剧透一下,马上我们就会有一次面向真爱读者们的“最爱的书”的征集,并且自带福利,所以大家可不要再在后台留言说“错过了”哟。我们年初预告的几部重点书籍终于在今年结束前与大家见面了,其中《手上的朴光》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也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本书也是我们继《敦煌》《茶之路》之后的又一部重磅原创之作(今天的第二条推送将详细介绍这本书)。而《票证里的中国》一书则是展现了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类票证:粮油票证、肉票、布票、鞋票、农业生产用品票、副食品类票、家用杂物类票、建筑材料类票等等,在一个个票证背后的历史故事中,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了解和重温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历史。对美术、音乐、电影、戏剧感兴趣的读者,希望你们不要错过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苏七七的影评集《光与真的旅途》、著名剧作家的剧评集《我们曾经这样走过》以及《大公报》专栏作家王加的《画外有音》。除此之外,在青少儿童领域我们推出了探寻人体奥秘的《一本正经的人体书》,以论文的严谨态度创造的绘本《玩出创造力》,一套专为6~9岁孩子量身打造的心灵成长桥梁书“多味童年”系列等等。还有哪些好书?请继续往下翻,总会遇见你想要的那一本。若遇见心仪的,可以移步到淘宝官方旗舰店和微店。广西师大出版社年12月新书书讯《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著者:佟佳熹等主编:令狐磊本书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改变世界的书》著者:[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森[美]科林·索尔特译者:阿里本书开始于一本有着四千八百年历史的卜书《易经》,以21世纪的另一本预言书、娜奥米·克莱恩的《改变一切》作为结束,精心选取了来自各个时代,包含了各种风格及主题,对人类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一百本书。它们或者带来了科学天才具有颠覆性的新知,或者系统性地解释了人类的境况,或者改变了男性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身的态度,或者揭露了极权主义不为人知的残酷暴行,或者教会了人们如何照顾婴儿、赢得友谊。《堂吉诃德》著者:塞万提斯译者:唐民权西班牙拉曼查地方有一位乡绅,酷爱骑士小说,终日捧读,手不释卷,最后读昏了头脑,竟异想天开,想要做一名游侠骑士,锄强扶弱,行侠仗义,闯荡天下,便自称堂吉诃德,并说服村上一位农夫做他的侍从,乘马持矛,踏上冒险之途。堂吉诃德满脑子都是骑士书中的人和事,所以,在他的眼中,妓女是贵妇,客栈为城堡;他同风车厮杀,将羊群视为军队;闹了许多笑话,出尽了洋相。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一命归西。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非常现实,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又象征人的双重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此,使作品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赭城:安达露西亚的文学之旅》著者:田晓菲从公元八世纪到十五世纪,在长达七百年的统治中,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奇迹。坐落于格拉纳达城的赭城,是这一奇迹的象征。赭(zhě)城,意即“红色的城堡”,音译为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也即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大食故宫”。赭城既是一处真实的古迹,也是一座文字之城、想象之城。从雨果、拜伦、安徒生,到莫扎特、德彪西......一代又一代作家与艺术家为它赞颂、为它叹息,他们创造了赭城不朽的形象。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晓菲,一次以赭城为终点的旅程,串起了西班牙安达露西亚平原上的三颗明珠——柯尔多巴、塞维拉、格拉纳达。这三座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的西班牙城市,好像三扇美丽的灰墁雕花的窗子,展露了一个灿烂、神秘而深邃的古老王国。这是一次文明之旅,也是一次文学之旅。《票证里的中国》著者:李三台本书按时间顺序,依票证种类归类,从作者收藏的2万多枚各色票证中挑选出多枚具有时代特色的票证,分9类进行了展示。这些票证主要是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粮油票证、肉票、布票、鞋票、农业生产用品票、副食品类票、家用杂物类票、建筑材料类票等。每一类别按票证发行的地域、年代和特殊性进行细分,收录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票证,如肉票中有种猪肉票、老人购肉票、各种节日特殊肉票、各地军用肉票等,品类繁多,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各地的生活。在以图展示为主的基础上,通过精炼的文字对代表性票证进行解读,介绍票证的发行情况,补充相关政策背景知识等。图文结合,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能使读者直观了解和重温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历史,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个特别视角的回顾。《画外有音》著者:王加这是一本带你共享艺术大餐的书。《大公报》专栏作家王加,通过余幅名画,解读其中囊括的音乐故事,提供了一个帮助理解名画的独特视角。书中有音乐家、画家,李斯特、蒙卡奇、舒伯特、肖邦、安格尔、卡拉瓦乔......一一亮相,诉说名画背后精彩的故事。本书讲的,是绘画与音乐引起的欢乐、激情、幻想、骚动。而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欧阳逸冰戏剧评论选及剧作选》著者:欧阳逸冰本书是剧作家欧阳逸冰的戏剧作品选。这些作品包括戏剧评论、剧本创作和其他。戏剧评论主要是作者关于一些话剧、儿童剧及动画、儿童电视剧、戏曲、歌剧舞剧的文章,以及纪念几位著名剧作家和导演的文章;剧本创作则收录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其他”是作者写的序言和纪念性文章。《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著者: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是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苏七七的第四本影评集。全书分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作者观看国外经典电影以及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的评论文字。上辑所选电影均是世界电影大师——包括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导演的经典之作;下辑所选影片多为青年独立电影,是实践作品,也是在电影爱好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一些争议性作品。影片的选取兼顾大众与小众、经典与突破,能一定程度满足不同爱好的读者需求。虽然是偏向专业的电影评论,但是因为苏七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眼光,以及每篇评论前后偶尔出现的“个人化”表达,使得本书具有了私人化的、散文式的、自由、真实的风格,没有专业论文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更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感触与领悟,亲切、从容、自在,能给读者带来比较好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电影爱好者的参考读物,还是作为电影评论供导演、专业人士借鉴,或者作为感性的观影散文、随笔,都具有不错的价值和意义。《健康经济学》著者:[美]杰伊·巴塔查里亚[美]蒂莫西·海德、[美]彼得·杜译者:曹乾这是一本全新又全面的卫生经济学教材,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跟哈佛、耶鲁的博士生合写。内容包括:医疗服务的供需、保险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药物创新与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政策及世界三大卫生系统、人口老龄化、流行病和肥胖、行为健康经济学。本书一大特色是:将经济学概念通过个人轶事、动画片、故事案例形象化,并将自己充满活力和想像力的教学风格从课堂转化到教材上。此外,该书非常全面,给教师提供一份现成的“菜单”,让他们轻松引导学生对健康经济学议题展开讨论。最后,它力图保持理论和政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和相关从业者建立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决策。《好旅馆默默在做的事》著者:张智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馆只是一夜栖身之所,但住得舒不舒心,却能决定整个行程的质量。获奖无数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师张智强,将旅馆当作狂热追寻的目的地,一年之中,他几乎有一半时间住在旅馆,二十多年来住遍上千家。本书是张智强私房好旅馆大公开,搭配亲自拍摄的实景照片,令人宛如亲临现场。作者运用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的细腻洞察力,带你欣赏行家眼中的旅馆优良设计。这是设计师对旅馆的专业评鉴,为出门旅行者提供更多高品质、人性化的住宿选择,同时也是他对旅馆设计的独到观察,带领读者感受设计在服务行业中的创意应用。《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著者:金理“名教”本特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本书的论述依据和起点是“名教”概念的历史流变,尤其是现代人在具体表述中赋予“名教”的新内涵:首先是指名实不符等“名”脱离、扭曲、侵吞实际的现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号中,丧失对于实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崇名”“名词拜物教”的消极思维方式;“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又往往演变为对于“绝对真理”与“终极教条”的迷信,而拒绝在历史与社会的行进中向实践开放。本书由此提出“现代名教批判”这一课题:揭示名教成因、危害;重点依据章太炎、鲁迅与胡风的思想和实践来探析其对现代名教的洞察、警示与反抗。《司马迁思想与〈史记〉人物论稿》著者:杨宁宁本书分两个板块,上编着重对司马迁著史思想的阐幽发微,揭示了司马迁著作《史记》时的复仇思想、孝道思想及食客观念等;下编对《史记》各类人物,如食客、刺客、酷吏及后宫女性等,进行纵向阐述与理论思考。这些研究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推进;有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及新观点的提出;有从理论层面对《史记》人物文化内涵的分析、阐释,构建起《史记》人物文化的理论体系;有从纵向视角分析人物形象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有探寻《史记》人物与当今荧屏热播剧的关系等现实问题。这些成果对《史记》及司马迁研究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著者:高瑞泉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世纪晚期,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强烈追求,至20世纪末则转向对“秩序的重建”的关切,并探问“新轴心时代”的前景。围绕社会哲学的双重焦点,中国现代三大哲学派别分别从客体、主体和主客体交互作用出发提出其社会动力学;又分别以平等、自由和历史连续性为基点,各自提出其社会秩序原理,并为其理想做出哲学辩护。基于宏阔的历史背景,本书围绕对“动力与秩序”的哲学论辩作深度的分析,提供了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著者:方广锠《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是论文主要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会议成果,内容主要是对敦煌文献及佛学相关专题的研究。《佛教文献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学术刊物,每年一辑,该刊设佛教文献研究、书评、专题综述、研究论著目录等四个专栏,宗旨是推进佛教文献研究、建设佛教文献学。《跟着节气过日子·春》著者:成琳本书以节气为主线,以匠人故事展现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之所在,是一部以匠心美意呈现中国人智慧的生活书。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又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跟着节气过日子,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围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时令节点,把节气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全面记录30位手作匠人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追求,使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当代匠人生活实践中得以存续,传达出他们的精致匠心和跟着节气过中国日子的纯粹之美。《一纸风行:澳门报贩口述历史》著者:林发钦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最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活化石”。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元明清云南文化史》著者:周智生、周琼、李晓斌等元明时期,云南的民族、文化、社会形态及边境疆域进一步成型;在元之前,云南有长达一千余年的两爨、南诏大理时期,元朝第一次将云南完全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元明清时期是云南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明清两代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基本结束,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融合,政治上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完成了中国疆土的统一与稳定,政治经济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云南与中原王朝共同演进进入近古时代,云南从民族、文化、疆域完全纳入了“中华”这一大概念中。《游牧者的归途》著者:南子在游牧民族即将全面转入定居化,进入农耕文明的今天,作者通过持续几年对游牧文化的体验和考察,有幸见证了游牧文化到绿洲文化的变迁——从游牧文化中的阿肯、冬牧场、牧驼人、羊角图案、转场等,到绿洲文化中的贡瓜人、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大地上的“蜂蜜猎人”、十二木卡姆传人等,这些经过慎重选择的边疆文化的“孤本”,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其中所揭示的生存方式,仿佛历史的凝固,它将提供给读者以更为沉潜的心境来面对现实。《盛世天光》著者:[马来西亚]李天葆《盛世天光》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李天葆目前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从20世纪20年代描写至70年代,以一出“姐代妹嫁”拉开命运的帷幕,讲述华人姐妹杨金蕊、杨银蕊及其子孙三代的爱恨纠葛、家族沉浮,从中点染出8位女性悲伤、苍凉的人生故事和作者记忆中的吉隆坡城市风情。银蕊因生水痘遭到婆家退婚,金蕊代替妹妹嫁入钟家,并成为梅苑餐馆雷厉风行的一把手;银蕊追至南洋,下嫁小生意人阿勇,两人在贫富之间上演不同的跌宕人生。而家族的血脉亲情、牵扯不断的命运丝线,又在金蕊和银蕊的后代身上纠缠。金蕊想要摆脱贫寒的过往,临死都不愿归故里,在追逐权利和对银蕊隐秘的悔恨中看着她们一个个早逝或离开,最终孤独终老......《打金枝》著者:阿袁江南小镇米家有三个女儿:米红、米青、米白。大女儿米红长得漂亮,打小就被弄堂摆摊看相的老蛾说有“娘娘命”;二女儿米青不漂亮,但聪明,会读书;老三米白,长得既不好看,也不聪明。三姐妹因天资的区别,经历了各不相同但跌宕起伏的生活。作为国内十分活跃的作家,阿袁的文章中显露的智慧,机警,调皮,爽快,以及背后的冷幽,在这部小说里展现得非常全面集中。本书代表着阿袁最典型的写作风格,是当代文坛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到你的房间看月亮》著者:李晓愚《到你的房间看月亮》是近年活跃的青年诗人李晓愚的诗歌精品结集,收录了作者最近十年来创作的短诗一百余首。作品语言流畅,情感充沛,风格多变,时而充满思辨性的冷静,时而热烈似火焰,时而如灵动的水,时而朴素如大地......善于从平凡事物和日常生活中吸收养分,内容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诗集内有著名设计师丁越夷手绘插图八幅。《问学彼岸:美国大学实录》著者:姜有国、郭红本书是两位作者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旨在为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顺利学习、成长和发展,系统地介绍在美国大学生活的要点,比如,美国大学的特点,在美读书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安全等方面,以期全面地为中国学生与家长以及需要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详尽、清晰的美国大学生活学习实录,为广大读者和家长们提供一个多元国际化、具体的、建设性的资讯平台和论坛,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起陪伴孩子们快乐健康平安自信豁达开朗地生活和留学。《月亮上找到你的笑》著者:周锐《月亮上找到你的笑》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的短篇童话故事集。作者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以小见大的发散思维,从生活的旮旯拐角中发掘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如以一只小蚊子而创作的《千里追蚊记》《间谍蚊》《特种蚊》等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以男孩远远的奇思妙想,产生的一辆满载对远方人倾诉的周游世界的“信巴士”;以生活中细小的交流碰撞出一串串微笑的《月亮上找到你的微笑》等故事。故事题材丰富,情节饱满,语言平实流畅,篇章短小精悍,从古到今,从地球到太空,从人类社会延展至神奇的大自然,新奇多彩的童话故事,浅入深出的启发意味,小故事背后藏着的一个个趣味哲理,引导着小读者观察生活,快乐思考,不断成长。《狐狸女儿阿梦》著者:任大星《狐狸女儿阿梦》是任大星的中短篇儿童小说集,共收录了任大星的10篇小说,包括《狐狸女儿阿梦》《吕小钢和他的妹妹》《三个铜板豆腐》等多篇获奖作品。《狐狸女儿阿梦》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真实生活,初听上去带点儿笔记小说的荒诞味,但绝不是从《聊斋志异》中套来的神怪故事。少女阿梦被称作狐狸女儿,她一直在寻找爸爸。《三个铜板豆腐》讲述了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一个和豆腐相关的小故事。三个铜板可买一碗豆腐,而“我”一直到8岁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因为豆腐是稀罕的特殊菜。后来外婆承诺让“我”吃一回豆腐。可到了第二年,日本兵就进了村......一晃20年了,临终前的外婆手里还紧紧抓着三个铜板,那是留给外孙吃豆腐的。小说真实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人生图景,让读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体验到人类童年时代的原始生命力,体验到来自感性生命搏动的潜意识冲动。《小蟀神》著者:卢振中《小蟀神》是一部以斗蟋为题材的儿童小说。本书以斗蟋为背景,描写了乡间儿童为辨别、捕捉善斗的好蟋而经历的多彩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俱兴,斗蟋这一民间活动开始复苏。生活在斗蟋之乡的五年级学生萧牵牛,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见当地蟋蟀交易兴盛,他很快学会辨别蟋蟀,不断捉到值钱的蟋蟀并卖出好价钱。渐渐地,他萌生了参加斗蟋比赛的念头,一心要夺冠,不惜冒险去黑松林捉蟋蟀。黑松林的守墓人为他捉到了一只名蟋,却当场去世。他成了闻名的小蟀神,捉的蟋蟀屡屡夺冠,家境殷实起来。但受惊吓的牵牛变成了一个怪人,一听到蟋蟀声就神采奕奕,冬天一来就像丢了魂......本书不仅可以开拓小读者的视野,更可以让读者通过文字对古老的斗蟋有所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一本正经的人体书:医学博士带你探索身体的奥秘》著者:[英]本·埃尔科姆、[英]克里斯·范·图肯[英]埃克斯安德·范·图肯绘者:[英]丹·格林译者:罗英华本·埃尔科姆,英国作家,电视节目制作人,擅长创作青少年科普作品。克里斯·范·图肯和埃克斯安德·范·图肯是双胞胎兄弟,二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医学院,都是医生,同时也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在英国广播公司有很多电视节目,其中一档非常受欢迎的节目是《手术探秘》。这是一个介绍人体的节目,讲述了急救室里发生的事情,第一季于年在英国广播公司儿童频道播出。他们喜欢通过自我实验去寻求探索身体的怪异或有趣的办法,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曾获得过两次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儿童奖和最佳儿童节目奖。《玩出创造力》著者:钱志龙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孩子5岁时创造力达到巅峰,之后一路递减,成年时从最初的98%跌至5%。本书用图为主文为辅的轻松呈现方式,梳理了国内外认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阐释了大颗粒拼插积木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及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如何选择和使用积木方面为家长和幼教老师提供了具体指导和一些拿起来就能用的小技巧。“多味童年”系列(第一辑)著者:[韩]金基正、[韩]朴孝美[韩]李龙浦、[韩]金银永、[韩]权宁相绘者:[韩]张敬惠、[韩]金由大[韩]卢仁庆、[韩]郑成和、[韩]郑嘉爱译者:徐丽红、焦艳、包锡婷、李英子、陈梦梦图画书之后,该读什么书?当然是桥梁书!这是一套精选的获奖作品,也是专为6~9岁孩子量身打造的心灵成长桥梁书。这里既有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故事,也有温暖天真的儿童诗集,内容取材于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激活想象力,丢掉学习负担,解锁新鲜的童年滋味。《然后呢,然后呢》著者:[日]谷川俊太郎绘者:[日]柚木沙弥郎译者:季颖本书讲述了由一颗玻璃球引发的一连串故事。一颗玻璃球掉进池塘,然后呢,然后呢......池塘里的河马不由得打了个大喷嚏;然后呢,然后呢......长颈鹿吓得跌了一跤;然后呢,然后呢......又发生什么事了?本书借着“然后呢,然后呢......”,展开有趣的如多米诺骨牌般的故事接龙。《好多好多呀!》著者:[日]内田麟太郎绘者:[日]本信公久译者:[日]浅野法子、李冬青画家按十五种主题色,对三百多个卡通形象进行精心编排,使之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能够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强化色彩认知。书中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叙述故事的手法,情节简单而具有开放性,便于引导孩子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爱家的鸟》著/绘者:[英]乔·恩普森译者:余治莹本书讲了一只候鸟迁徙的故事。小小鸟要跟随家人去南方过冬了,可他太喜欢现在的家,舍不得离开,于是他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带在身上,这样即使离开这里也会有家的感觉。但是行李太重,飞行途中小小鸟不得不一路扔掉这些东西。最后鸟群到达南方,这时小小鸟已经什么都不剩了,但他惊喜地发现,这里有许多新的他喜欢的东西,很快,这里也变得像一个家了。本书写给正在成长和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他们将要或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家。在两个家之间迁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印证,也是一个家庭生命的延展。家,不单单是物质的处所,更是心的寄托和归宿。*
上一篇文章: 土木连线水瓶时代,我们开启黄金纪元 下一篇文章: 经济日报丨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福建三明践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tx/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