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大咖王仲我为什么从急诊转型全科医生
作者/刘深来源/华医网
导语
王仲认为:目前有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上全科医学人自身的奋斗,10年左右应当能发展到相对理想的程度,全科医生应当能够与其他专科的专家平起平坐,不分伯仲。
一个月前的“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年会”上,医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被授予了“急诊事业引领者”特殊贡献奖。该奖项是中国急诊医学史上首次设立的,用于表彰那些长期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工作,特别是工作30年以上,并对我国急诊医学事业有突出贡献者。
这是一名急诊老将理应获得的奖赏。王仲年便开始从事急诊工作,在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与其他急诊科同仁一道,抢在一线。年“非典期间”,他医院东院病区先后收治了多例疑似或确诊的SARS患者,但创造了“双无”记录:无一例因“非典”死亡,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彼时,他还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了例鼻咽拭子,并从中成功分离出三株冠状病毒,成为我国研发“非典”疫苗的病毒株。
10年后的雅安地震发生时,王仲医院讲课,他立即将原定于当日下午返程的机票改签,与华西同行一道投身抢救当中,他说:“急诊科医生的职业特点是遇到抢救就想往上冲”。
30多年来,他亲身践行了急诊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推进;起草了两部急诊科建设行业标准;创造性地提出“四阶梯教学”方法和“班主任制”的教学制度;在推动医学人文和医患和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不过,年,这位身兼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急诊质控中心执行主任的急诊老将,医院调入医院后,担任的是该院副院长以及目前的“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每周出的是全科综合门诊。由于善于和患者沟通,喜欢用画图解释病情,他的门诊创造了freestyle,开起了“聊天模式”和“绘画模式”的临床诊疗方法。
用“绘画”的形式讲解病因(图片来源:央广健康)
自此,王仲将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向全科医学,转向了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的培养。这种转型与追随眼下火热的开医生集团、办独立诊所等不同,有他对医疗体制、学科发展、医患关系等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从急诊转向全科?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医院在全科医学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近日,带着这些疑问,华医网对王仲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强调公共卫生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全科医生首先是医生”
华医网:王部长,相信很多人跟我们一样好奇,作为国内有名的急诊大咖,为什么选择转向全科?
王仲:这个问题确实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很直接也很现实的原因是,我在急诊科工作了30多年,干一线肯定干不过年轻小伙子,精力和体力都不可能满足急诊紧张、大强度的工作需求。但我这一辈子就是医生,我喜欢坐在诊室给患者看病,我不可能一辈子做行政管理。而急诊和全科有个共性,它们是所有医生里最综合的,因此我有做全科医生的先天优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全科医学。
华医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bz/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