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医疗高销售费率撑不起有效估值,难掩产
撰稿|边露
编辑|王思雪
静脉留置针正在逐步替代传统钢针针刺成为的输液时的主要工具,这种输液方法既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精神痛苦,也利于血管的保护和抢救。
目前正在申请IPO的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林华医疗”)就是主营留置针等给药工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林华医疗的留置针产品在国内低值耗材市场已经占据一定份额。不过《蓝筹企业评论》发现,一方面为了扩大市场,林华医疗给予公司销售人员较高的奖金激励,致使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侵蚀公司利润;另一方面公司保持较低的研发费率,也使林华医疗一直存在的产品单一等问题日益突显。
单一产品依赖,留置针收入超八成
林华医疗的主营产品包括Ⅲ类医疗耗材静脉留置针系列、输液港、医用敷料、注射器等。年-年,林华医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3亿元、6.88亿元及7.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亿元、1.73亿元及2.07亿元,近三年来业绩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不过,增速较年相比明显下降。
数据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对比同行来说,林华医疗营收增速也不太可观,年和年林华医疗营收增速分别为13.94%、15.23%,同期同行上市公司平均营收增速为23.82%、23.83%,之间相差将近10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东方财富Choice
同时,林华医疗在收入结构上存在明显“短板”,严重依赖留置针类产品。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由于留置针能够相对普通钢针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在儿科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地影响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
招股书数据显示,年-年,林华医疗留置针系列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85.85%、84.48%及85.48%,输液港、医用敷料等产品均归为“其他产品”,最高的销售占比不及8%,单一产品依赖较为严重。
这也意味着,一旦这一产品在未来的销售过程中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实际上林华医疗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近年来,林华医疗欲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对主营产品留置针的产能建设,但销量却跟不上生产速度,年-年,林华医疗留置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5.12%、91.18%及80.09%,在三年的时间里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就在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林华医疗计划将一半以上的募集资金用于“留置针自动化生产技改项目”。在该项目实施完成后,留置针系列产品年产能将再增加15.71%,公司消化过剩产能的难题将愈将严峻。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重金投入,营销力度堪称业内第一
与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下降对比鲜明的是,林华医疗在销售方面的投入堪称“业内第一”。
年-年,林华医疗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9.25%、29.56%及30.53%,超出同行上市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
林华医疗对此解释称,是由于“经销+专业推广”的销售模式和积极的销售策略差异造成。不过即使如此,与销售模式类似的同行上市公司相比,林华医疗的销售费用率还是处于较高水平。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经销+专业推广”是指在传统经销商模式的基础上,由各地经销商和公司销售团队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经销商在前期市场开发、医院招投标和公司销售团队在后期临床推广和售后服务的优势,从而实现“1+12”市场推广效果。
为此,林华医疗组建了人左右规模的专业化营销团队,并且给予公司销售人员较高的奖金。年仅销售员工的职工薪酬就为1.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0.86%,而同行销售职工薪酬占比仅在3%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林华医疗销售职工薪酬增速分别为19.36%、24.42%,明显高于营收增速。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根据招股书数据计算,林华医疗高层、中层、普通销售人员的平均月薪分别为11.77万元、7.41万元、2.35万元,这在公司注册地苏州也属于中上水平的收入。
较高的销售费用一定程度上也侵蚀了公司利润,数据显示,年-年,林华医疗的销售费用连续三年均高于扣非净利润,且差额逐年递增。
数据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市场广阔,“轻研发”或成阻碍
东莞证券研报显示,我国目前住院病人留置针使用率的总体水平约为45%-55%,而欧美国家在静脉输液中的留置针使用率已经达到95%以上,结合我国目前临床留置针使用率、留置针临床使用期限等因素,预计我国年留置针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76亿支。年,林华医疗的留置针销量为.6万支,具有较高的增长空间。
目前,林华医疗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康德莱、三鑫医疗等国内实力企业外,还包括美国BD、德国贝朗等世界领先的医疗企业。
林华医疗近年来业绩增长与同行相比稍显乏力,究其根本,除了业务规模和产品种类与同行企业存在差距,自身在技术研发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十分限制产品竞争力。
根据《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显示,截至年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经高达1.8万家。随着技术的发展、医疗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低值医用耗材市场必将面临优胜劣汰的过程,市场最终会集中在真正具有研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手中。
虽说林华医疗在年12月经复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从数据来看,林华医疗的研发费用与同样有着“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同行相比并不占优势。
年-年,林华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万元、万元及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39%、2.67%及2.54%,一直低于3%,而同期同行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分别为万元、1.05亿元及1.34亿元,水平分别为3.05%、3.38%及3.52%。
此外,林华医疗的某些在研项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早在年7月,林华医疗以万元的价格收购北京兆仕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现已更名为“北京悦通”)%股权,希望通过北京悦通研发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产品。同时,林华医疗实控人吴林元与北京悦通前股东赵晓云签订了《补充协议》,协议中约定赵晓云争取在年6月30日前取得PICC产品注册证等16项义务。
不料,年12月赵晓云以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为由提出辞去北京悦通总经理职务,之前约定的PICC产品研发项目也一直无法推进,直到现在相关产品研发进度仍处于开发中,尚未取得注册证。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说明书
林华医疗没有对《蓝筹企业评论》就上述相关问题的提问做出回复。
《蓝筹企业评论》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bz/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