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分级诊疗全科医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
医改以来,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在医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基层卫生工作也亟待转型升级。
8月19日,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联合倍肯科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讨会”。来自国家卫计委领导、医院的专家学者、医改模范单位代表以及乡村医生代表等,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中心议题,立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需求,就基层分级诊疗与家庭签约医生政策解读、基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作为年基层医疗改革工作的最大热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覆盖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正从试点探索、单向突破寻求大范围的推进,然而随着新医改进入深水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体系依然任重道远。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农村卫生处副处长陈凯表示,随着医改逐层推进,基层卫生工作面临转型升级,一是基层卫生工作要更加强调规范化,更加强调精细化,更加注重医疗治疗和医疗安全;二是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出现了新的企盼,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满足这些条件要做很多工作,首尾贯通提升我们基层医疗卫生的能力。
那么,在基层分级诊疗、慢性病防治、信息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瞩目成绩的厦门市具体是怎样来做的呢?
厦门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德猛表示,厦门采取的策略是慢病先行、三师共管,采用这种模式体系下进行了厦门市基层医疗的改革,医院的改革。三师共管是有专科医生和一名全科医生,加上基层健康管理师或者护士。三师的职责,专科是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等,全科医生配合落实,专科治疗方案,预约专家好与专科医师互通,频次一个月一次,健康管理师协助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联系病友,负责日朝随访,强化个性化教育。
另外,针对厦门今年的重点工作——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王德猛说,要使签约服务模式实现1+1+N团队式服务,提高信任度,从高位人群到健康人群,循序渐进,另外1+1+N打破医疗机构界限,自主原则,还有医防结合,实现互联网+的技术。
加强分级诊疗全科医生体系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发展创新技术是关键。
以抗凝慢病管理为例,在基层,由于设备有限,知识水平有限,医生相对资质有一定的限制,可能没有获得国家很正规医师的资格,也可能是乡村医生许可证的资格,使得基层慢病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倍肯科技互联网+项目组总监徐恩表示,倍肯开发的抗凝慢病网络监测整体解决方案不仅让患者在家门口看病,而且能让患者在家里看病。
“咱们家庭签约医生一年监测四次,六次监测批判,但是我们指南要求的频率远远高于这个情况。所以通过我们POCT监测技术,加上比较火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把家庭患者及医院进行有效的结合。”徐恩总监表示,患者在家使用诊断级专业血凝检测仪做检查,并将相关数据同步上传至后端诊疗服务云平台,线上医师服务团队通过平台调阅并判读检测数据,帮助患者咨询病情并提供用药和自我健康管理建议。免去了患者排队挂号等舟车劳顿之苦,既降低了患者的看病成本,医院的工作效率,医院人满为患的负担。方案将病人、专业医疗诊断设备、网络平台、线下医师服务团队及诊疗监测服务做了有机整合,为实现低成本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解决之道。
最后,此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孙静副教授、医院(医院)临检科副主任李健,以及乡村医生代表张林忠围绕发展适宜技术促进基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普及抗凝监测、提升基层保健,白细胞快速检测技术在基层的应用实践等议题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hzyl/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