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是医改成功的关键2015年广东
本报记者田颖蔡洁明魏婷婷陈丽娜
年12月6日,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全科医学分会和《医师在线》报刊社共同承办的“年广东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圆满闭幕。本次会议完成了政策指南解读、全科医生规培做法、分级诊疗情况分析、签约服务情况剖析、临床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管理等议题。本期,全哥携手本报记者将部分专家议题的精华节选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政策解读
议题:全科医师培训政策解读
李建中(广东省卫计委科教处处长)
未来,广东省的全科医生形势很好!据统计,年广东省第一批规培基地全科教育45个,协同全科医生基地13个。我省全科医生培训为5+3模式,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3+2模式。规培证将作为晋升或聘用中级技术岗位条件之一;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可提前1年参加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申请个体行医,享有优先权;培训时间到基层实践时间计入服务年限。培训学员是基地住院医师队伍的一部分,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年广东省每人补助约3万元。
议题:微风起兮,全科医生的春天还会远吗
夏海晖(广州市卫计委科教处处长)
建议明确全科医疗的定义;建议建立以功能为导向而不是以服务提供者为导向的医疗体系;建议大力加强全科医疗的学科建设;建议提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生)护健康,专科医疗(生)治疾病等说法。呼吁: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系,改变全科医学发育不良,尚无全科医学方面的临床专家和合格师资的现状。
分级诊疗
议题: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的建设,才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和立(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委、云南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
提出七点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以县(区)为单位的分级诊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多种形式建立医疗联合体,医院、医院的医疗技术管理水平,还能调动上、下转诊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医保的杠杆作用不容忽视,做好医院与大医院慢性病医保用药目录对接;建立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补基层人才短板,分渠道、多形式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经费、技术、人才、设备、管理等优质资源下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促进居民就医观念转变,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患一般病在基层就医。
签约服务
议题: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谛
顾湲(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顾问)
全科医生要做到“小病善治、大病善辨、急病善转、慢病善管”,以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人、看透人、接纳人和改变人。在慢病患者签约管理上体现基本医疗/临床预防的个体化特点:懂得社区人群各种常见的慢性病;服务的描述不再是“每年N次”的记载,而应该是内容、方式与目标的记录;要体现全科医疗的早期、长期、周全、可及、协调、个性与精细化的管理,要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
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马中富(医院普内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
全科医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工作。但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诊疗模式尚未建立;城市社区全科、乡镇卫生院有些仍为二级专科;全科医生缺乏。因此,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规培、明确岗位职能、提高待遇等。而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包括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诊等十二大任务。因此,广东省全科医生考试将发生改变,比例为临床技能占70%、公卫占20%,人文占10%。
议题:国内外社区全科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王家骥(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广东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委)
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均积极实施家庭、全科医生制度服务,建立了家庭、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机制,实行社区首诊及按人预付,严格规范全科医生资质,服务项目覆盖面广,开展联合协同服务。我国的全科团队责任制服务,组建全科团队,明确责任区域,全面覆盖中心所辖社区;全科团队的服务辖区责任落实,服务到位。全科医生的预防保健应建立在基本医疗基础之上。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下期将继续与大家分享会议上各位专家在管理经验方面的精彩观点,敬请期待!)
(原文发表于《医院-医师在线》第48期A2-3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师在线全科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白蒺藜的美容功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hzyl/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