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医疗服务的矛盾性,未来的医学生,该何
医疗服务,由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患者得到相应服务,并为之支付相应的价格,从本质上讲,具有一般商品或服务的普遍共性。
但医疗服务,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特殊性。
首先,医疗服务,是一种被动消费,它对所有人来讲,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
其本身不能带来享受或愉悦的体验,也无法让人获得额外的满足或收获。
我花了很多钱,最后却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最多只是让我恢复了原样,因此患者的医疗开销通常均为被迫消费,这是患者不愿承担过高医疗消费的心理学基础。
在一般的医疗项目上,几乎所有人都想以最低的价格得到医疗服务(除了医美、整形、口腔正畸等主动选择消费的医疗项目),且无论多低,都还是会觉得贵。
这是人的本能反应,面对不喜欢但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时,人的情绪本身就是处于一种排斥、抗拒的状态下。
但是,矛盾之处在于,医疗服务本身又具有刚需性。
疾病会给患者造成直观的痛苦或威胁其生命,因此无论情绪上多么不愿意接受,从实际需求来说,所有人又都确实需要享受最高质量的服务。
不愿但需(不愿意面对,但又确实需要),这就是医疗服务所面临的一大矛盾。
这种矛盾,在其他商品或服务上,通常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例如,
奢侈品,能提供品牌,身份,质感;
一般消费品,能满足日常刚需,使用功能,并提供一定的质量保证;
因此,无论是购买奢侈品、还是一般消费品,这往往都是一个基于主观需要,再去主动选择和消费的过程。
我愿意享受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商品,我也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不同服务,不同价格,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比如,几万块一个的爱马仕、香奈儿,
和几十块一个普通挎包,从本质功能上来说无限接近。
所以如果我不具备那个消费能力,那么我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找到一个功能相近的替代。
就算得不到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也并不会让我损失或者失去什么。
比如几十块一瓶的依云,和一两块一瓶的农夫山泉,无论喝哪瓶,都满足了我的根本需要,都不会对我本人造成实际的危险或影响。
所以,对于一般的商品服务而言,无论我最后选择了购买什么样的服务或商品,整个购买的过程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人逼我做出决定,只要我不喜欢不接受,甚至还可以不做出消费的决定,直到我自己最终愿意为之付费。
但医疗服务不是,这个服务不仅是你不得不买的被迫消费,还常常要求你在短期内就必须要做出决定,而且,它还常常是一个得不到任何疗效保证的服务。
无论你花了多少钱,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打包票,你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患者的不情愿。
此外,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从成本上就决定了其服务价格很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
所以,一方面服务需求性大,服务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服务很难得到质量保障,且患者支付意愿低下,这就是医患矛盾很难缓解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国外很多国家的做法是,通过医疗保险,将这种矛盾进行巧妙的转移。
患者无须为直接的医疗费用进行开销,而是通过提前购买保险,享受到了日后得到保障,减少医疗损失的额外服务,因此通过将消费前置,患者的消费意愿得到了改善。
患者首先是可以自主选择购买时机的,不用等到真的发生疾病再临时被迫做出购买决定,其次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保险的保障力度以及价格等多种因素,再从中择优选择。
通过由保险公司代替患者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生和医疗机构,因此避免了患者在医院和医生的支付,也避免了他在这个过程中被迫消费的心态造成对医疗方的排斥与怀疑。
此时,从患者的视角看,医生更能够成为一个帮助他,替他解决问题的角色,并且,没有向他直接收费。
医患之间的角色更加纯粹了。
这样自然会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
虽然这样的模式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医患双方都无须考虑医疗服务价格,因此医疗服务的费用会不断变得昂贵,随之而来的是保费也会上涨。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老百姓还是要增加花费。
但至少,医患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会那么明显。
国外老百姓抱怨的,不是医疗费贵,不是医生服务不到位,而是保费太贵,甚至很多人根本买不起医保。
所以当初奥巴马大力推行的最重要的福利政策就是为低收入人群进行免费医保,这样的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整个社会医疗体系的稳定。
但这种模式,需要基于特定的条件。
例如美国,一方面人均收入高,大部分人都能够自行购买保险,国家所需要负担的低收入人群的医保花费也在可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人口基数小,总体的医疗服务需求量能够被精英培养模式下的医生供给所满足,因此大部分人都能得到医疗服务,且服务质量得到保障。
他们能够同时化解支付和服务质量这一对矛盾关系的两面。
但是反观我国,
近亿人口刚刚脱贫,如何保证支付能力?
从赤脚医生,到卫生学校,几十年的积累,才将将能够覆盖最基本的基层医疗,如何保证服务质量?
不过,那是放眼全国,从整体看的情况。
如果你聚焦于局部,你会发现,北上广的很多大型三甲,已经变成了一个巨无霸,已经拥有巨大的体量和医疗技术,甚至很多方面都堪比国际。
他们所吸引的医学人才,已经内卷到要比拼学历、能力、科研、论文等更多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一大批优秀的人,为了挤进这些大型的三甲,早已经吃够了苦,挤破了头。
而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很多人,又正好是那批具备一定消费能力,能够支付得起优质医疗服务的人。
所以,从局部而言,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局面:
一批批经过了层层选拔考核内卷所留下来的最“优秀”的人,在抢着为享受到了出身红利、地域红利、改革开放时代红利的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那些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人呢?
而那些距离优质医疗资源十分遥远的人呢?
他们怎么办呢?
我们现在那么多硕士、博士,那么多名校毕业生,每年都医院。
但是可曾想过,大医院其实根本就没那么需要你。
所以没必要抱怨,
没有稀缺性,注定没有太大的价值。
可是,问题就在于,能意识到这一点,能做到着眼于全国,能主动选择到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就算最后回了老家,但心理上还是不情不愿。
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国家现在在做四件事:
第一件:全国统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高质量的医疗人员,所以第一步是保证可以培养出一批同质化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医疗卫生人才。
第二件:鼓励向基层倾斜
人才培养出来以后,该流向哪里去呢?
答案是重点照顾基层。
全国各大知名医学院校率先推动全科医生培养,首先向社区卫生服务输送一批合格的基层医务人员。
此外,激励机制明确导向人才向偏远地区与基层流动,近一个月内接连两个文件明确指出,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补贴待遇,均要重点照顾基层。
第三件:推进全民医保
用国家的力量,来成为医患之间的第三方,用医院进行支付,从而避免医患之间的直接矛盾,回归医疗本质。
但同时也要保证医保基金可以承受,可以持续,所以我们要控制医保基金的支出。
而控制支出,首要就是药品耗材的支付,所以要带量采购,不能让高价的药品、器材,将医保基金拖垮。
这三件事,都是已经明确在做,并且已经取得了实际效果的事。
而最后一件则是尚未发生,但我认为一定会发生的事。
第四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相应人才培养的不易,无论是难度、周期、成本,都需要进行额外的投入。
而且,这种前期的投入,换来的也不是后期的安逸,而是进一步持续的学习、以及高强度的工作。
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个体服务效率又无法进行无限提高,存在绝对的上限。
所以,要想维系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要有一批聪明、勤奋、愿意付出的人来源源不断地学医,并且继续行医。
人是最擅长用脚投票的,既往由于灰色收入、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学医依旧是一个热门的选择。
但是随着灰色收入的大幅削减,培养制度的逐渐严格,以及竞争环境的不断激烈,
未来凭什么有人愿意来学医?
凭什么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来学医并坚持从医?
凭什么来维系从医的人专注于医疗本质,而不会为了金钱和个人利益,而放弃职业道德底线?
所以,既然现在国家依旧需要一大批相对高素质的人才来填补基层医疗服务的空缺,那么自然它就要给出相应的政策和福利待遇上的支持。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
从已经发生的三件事上,体现出了高层的智慧和眼光,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医疗事业,国家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务人员的薪酬调整,一定是接下来就会发生的事情。
但不确定的是,薪酬能上升多少,能留住多少人才,不同区域差异会有多大,以及这个改变最终将在何时发生?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差异较大,整体医疗条件还不十分发达的国家里,
一定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像学医一样,需要许多年的学习、摸索与改进。
如果说,这样的分析果真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那么作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里的一员,
我们的个人选择,是不是也应当要有所借鉴?也应当要去顺应发展的规律?
所以,最后再做个简单的总结,与像我一样还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与共勉:
一、胸怀宽广,放眼全国,要着眼于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非眼前的短暂利益。
目前最好的发展机会,尤其对于优秀的年轻人而言,一定不会只局限于大城市。这不是鸡汤,不是安慰,而是基于当下国家的需要做出的判断。
基层会有更多空白领域,会有更多发展机会,会有更多未得到解决的医疗需求。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每年各个省市都纷纷开出各种高薪、福利、人才引进等措施,要的就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去填补当地的各种实际需要。
二、遵从内心,了解自己,要趁早真实地接触医疗,同时也接触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基于医疗的特殊性,其实每一个从业者,最先做的应该是认识自己,不必强求,不必死磕,无论是不喜欢还是不适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让你无法坚守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原则,都应该趁早改行,利人利己。
国家已经明确,医院为主导,并坚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即使对医务人员进行薪酬福利的改善,也只会在一定范围进行变动,无论是推进带量采购还是医疗服务重新定价,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补贴医务人员,而是为了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医保基金可持续。
所以不要认为做医生有价值,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价格。
水、空气、粮食,重要性并不等于价格,稀缺性决定价格。
对于个人来讲,在最需要你的地方,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许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为医老学长认清自我价值并勇敢坚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jj/7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