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amp现货台大出版中心30种

以下所有圖書為預售商品,預計付款後45天左右發貨。

若發生訂購不成功的情況,將第一時間退款給您。

本次预售截至/12/09

——

預售

點擊文末閲讀原文訂購

讀享卡會員(點我)享8折

文学美综述

柯慶明著/繁體

文學,該從整個文學活動,亦即作者的創作、作品的結構、以及讀者的欣賞,所同時反映的心靈活動,來加以體認與瞭解。它是一個以心鑄心,以心傳心,以心感心,以心應心的複雜歷程。它既是獨立的,那是指它於種種文化的活動中,自有其獨特而不能為其他活動所化約或取代的意義而言;它也是不自足的,它永遠是人類心靈狀態的一種呈現。

本書探討文學的基本性質,與文學美的諸般形態:抒情、敘事;悲劇、喜劇;言志、神韻;並涵蓋苦難的諦視與和諧的感悟等等層相。

柯慶明(-)

前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和臺灣文學。《現代文學》雜誌主編,《文學評論》雜誌編輯委員兼執行編輯,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協同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捷克查理士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境界的再生》、《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昔往的輝光》、《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等著作。

化家為國:清代中期內務府的官僚體制

黃麗君著/繁體

清代的上三旗包衣是滿洲皇帝的家內奴僕,也是內務府官僚體制的重要成員。他們同時奉職於家、國兩套體系,以側進政治而顯貴。清初包衣的個人仕途與家族發展高度依賴君王青睞,此與內務府體制未備的結構性因素有關。乾嘉之際,隨著考課、科舉與捐納制度的定制化,包衣無論在府內遷轉或外任稅差,行政表現與任官經歷的重要性趨增,也相對擁有更多的仕宦自主性。

然而,當皇帝漸次援引制度成規來任使包衣奴才,不復乾綱獨斷,卻也不免產生「權移下人」之弊。本書考察十八、九世紀內務府官僚體制的定制化歷程,探究皇權漸次隱微於官僚體制之下的原因,以及清朝統治格局重大變革的政治意義。

黃麗君

彰化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歷史系副研究員。關注性別史、醫療史、法制史等領域,博士論文選題清代政治制度史,探討內務府包衣的仕途遷轉與家族發展,思考乾嘉之際皇權特質與統治形態的改變。另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內務府包衣完顏氏、金氏家族的研究。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王安祈著/繁體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安祈教授對傳統戲曲現代化有卓越貢獻,年因終身成就獲傳藝金曲特別獎,她雖從臺大退休,仍堅持在戲劇領域中從事學術研究與創作。此本增修版除了全新增入第八、九兩章共五萬字,得以與原有的第七章合併觀之,完整討論禁戲主題,另外,第十章也新增了《董生與李氏》一節,第五、六章也大幅改寫,書前更增添一些精彩的彩色劇照。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清末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十一篇文章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及「性別與表演,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論述時間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細膩討論政令禁戲與藝人對策,傳統戲曲與民間信仰,以及新編戲的「編、導、演」甚至舞臺設計,無論新舊所有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

作者不僅是戲曲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個性化、現代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崑劇本由劇壇挺進臺灣當代文壇。期待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心緒,藉由女性纖細幽微的情思將京劇的創作扭轉回文學藝術的本體,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新興創作。

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臺大戲劇系講座教授退休(),現為臺大名譽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年開始為「雅音小集」、「當代傳奇」、「陸光國劇團」新編京劇劇本,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曹復永等名家合作。年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與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等名家合作,新編京崑劇本迄今共三十餘部。劇本集四本:《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絳唇朱袖兩寂寞:京劇.女書》及《水袖?畫魂?胭脂:王安祈劇本集》。國光劇團新戲屢獲金鐘獎、台新藝術獎,個人因編劇獲青年獎章與十大傑出女青年,獲四次文藝金像獎、新聞局金鼎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編劇學會魁星獎、傳藝金曲獎作詞獎。年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年因終身成就獲傳藝金曲特別獎。

學術專書有《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崑劇論集:全本與摺子》、《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當代戲曲》、《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明代戲曲五論》、《明傳奇及其藝術》、《臺灣京劇五十年》、《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等,單篇論文百餘篇。學術研究獲科技部傑出獎、胡適學術講座。

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紀志昌著/繁體

本書之撰作,乃將史料文獻中有關南朝談辯的紀錄作出歸納、分類、統整,藉由詳實的資料引述,觀察「南朝清談」在形式與內涵發展上的「複合性」特質,從而指出「南朝清談」乃在「魏晉清談」「名士化」定義的基礎上,隨多重性之文化融合、衍變的歷程與結果。透過此一視野,既可繫聯出清談名士之氏族譜系與社群網絡之精神承傳,亦可觀察清談文化發展至南朝所衍生出多元呈現之光譜及無窮的張力與滲透力。

此外,本書亦勾勒出南朝名士如何周旋、調適於當世學術、宗教、文化之變局,從而在語言應對與義學構設上與時俱進,是種在突破傳統中回應傳統之「活清談」,才是「南朝清談」令人讚歎與真正值得觀看之處。而儒、釋、道三教話語的交流與訾應,更屬箇中之典型。如果說南朝論辯文化的發展,乃為歷史上之三教交涉提供了絕佳的舞臺,而三教「吹萬不同」之頻繁對話,同時亦成為「清談」形式與內涵衍化之契機。透過論辯話語的分析,本書觀察並探討了當代各種三教交涉的模態與學理,期藉以釐清言說者理念實踐之話語目的,乃至「話語權」的結構與文化效應。這也正是南朝清談在傳統名士化之美學賞鑒目的外的重要拓展。

紀志昌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任該校特聘年輕學者,年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六朝學術與文化、三教交涉等,著有相關論文二十餘篇及《兩晉佛教居士研究》。

王權的祭典:傳統中國的帝王崇拜

廖宜方著/繁體

當權的皇帝,為何要祭祀歷代帝王?

哪些前朝的帝王,應列入祭祀名單?

帝王如何祭祀?又在哪裡舉行祭典?傳統中國當權在位的皇帝,尊崇的對象之一是他在歷史上的「前輩們」,即前朝的歷代帝王──始於最久遠的三皇五帝,直到前一個王朝的君主。舉行典禮,向這些帝王獻祭,是重要的國家祭典之一。這種「帝王祭」,萌芽於五世紀末,七世紀成為官方典禮,並一直延續到年,有著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為了向歷代帝王展現自己的誠心,從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趙匡胤、朱元璋到康熙、雍正與乾隆,眾多赫赫有名的皇帝都參與了這項祭典的建構與轉型:建立帝王系譜、行旅謁陵、定期陵祭、修陵建廟、國都建廟……。直到今天,中國北京還有一座宏偉的歷代帝王廟。倡議建此廟的,是皇帝;在廟中獻祭的主體,也是皇帝;祭祀的對象,則是他的一百八十八位「政治祖先」(politicalancestors)。

這些身處不同時代的當權皇帝,在這項儀式中想要為自己的權力祈求什麼?本書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精采的筆法,將歷史事實雕塑出故事的形貌;把分析和解釋,技巧地融入敘事中。同時,作者不忘探究其深層意義:這些當權皇帝,是如何想方設法與王權的根源和傳承者,建立跨越時空的連結。

廖宜方

臺北淡水人,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自年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著有《圖解台灣史》、《唐代的母子關係》,《唐代的歷史記憶》。譯有《金錢城市》。

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

肥田路美著/顏娟英等譯/繁體

雖已入滅,形像猶存。

以佛像再現佛陀,虔誠心如佛仍在。佛教美術史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試圖表現佛像的歷史」。中國的佛教美術,伴隨佛教的傳入而出現。既是從佛教當中所誕生的美術,當然反映出與教義及信仰相關佛陀觀的變化,並隨著風土、民族性、地域與時代的狀態等,展現出多采多姿的樣貌。初唐時代樹立東亞佛教美術偉大的古典性典範,同時象徵中國佛教美術特色的「中華」與「印度」雙重性質,便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本書透過經文典籍、圖像雕塑等,以圖文相互對照檢視的方式,將初唐時代約九十多年間,從其中開展的佛教美術本質與意義、與印度及世俗權力的關係、大畫面變相圖的成立等三個角度討論;同時也探尋完成於盛唐時代的唐代樣式成立的狀況。

肥田路美

現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及日本國文化廳文化審議會專門委員,並為日本美術史學會、東方學會、密教圖像學會、歴史文化學會、早稻田美術史學會、日本宗教文化史學會等會員,研究領域包括以佛教美術為中心的中國南北朝、隋唐時代美術史。著有《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仏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等書。

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臺靜農著/繁體

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不僅是卓然的「一家之言」,更映照其胸襟意態,是蘊含個人情志的「詠懷」。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表達先生對於歷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歷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家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歷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志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上冊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篇,下冊包含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家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歷史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家、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臺靜農(-)

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長期寫作,精於書法。幼年時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與同學合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曾和魯迅同組未名社,倡新文學。離開了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便歷多校教授中國文學。年來臺任教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達二十餘年,奠定了該系相容並蓄自由活潑的開放學風。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又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臺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陳榮華著/繁體

海德格哲學彷彿是一道光芒,照亮我們心中的家園,讓流浪於外的我們回到久別重逢的家鄉。海德格是上承胡塞爾(EdmundHusserl)現象學,下開歐陸後現代思潮的重要哲學家,要領會歐陸當代哲學主要思潮,就要深入瞭解海德格的哲學理論。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由閱讀其著作,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存有與時間》開始。然而,對當代中文讀者而言,無論在言語或是思考方式上,這部經典都是艱深難懂,往往令人望之卻步。

為了讓讀者較容易把握海德格哲學,作者在本書中運用簡易流暢的文字,輔以實例,以十五章的導讀與分析,逐節分點闡釋海德格的理論思維,完整而連貫地勾勒出《存有與時間》的整體架構與脈絡。期許讀者能在明白海德格哲學後,對其理論困難,有自己的反省與體悟。也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海德格和歐陸當代哲學的殿堂,打開新的視域,以不同的觀點來認識人生和宇宙之美。

陳榮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年退休。研究專長為詮釋學、現象學、海德格哲學與高達美哲學。除本書外,另著有《形上學:理論與批評》、《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和《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合著有《西洋哲學傳統》、《哲學概論》,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黑格爾新釋(修訂版)

劉創馥著/繁體

這是一本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專書,討論黑格爾在《哲學百科全書》和《邏輯學》所建立的哲學體系,嘗試整理和分析黑格爾哲學,重點是要宏觀地勾畫出黑格爾的系統框架,尤其是透過討論黑格爾對不同理論對手的批評,顯示其思維特性,確立其哲學定位和立場。黑格爾哲學一向被視為封閉獨斷的形上學系統,但這可能正是一種「見木不見林」的結果。誠然,黑格爾經常強調擁有絕對知識、絕對真理,甚至好像自以為上帝一樣,宣稱歷史、文化和哲學的終結,這些都難免令現代讀者感到抗拒;但若能跳出對黑格爾哲學流行的字面解讀,會發現他的哲學系統完全可以成為一套有活力的理論框架。本書正是嘗試把黑格爾哲學解釋為開放的系統,避免以傳統形上學的角度來理解黑格爾,而是視之為康德批判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把純粹理性批判轉化為一種面向歷史的理性批判。

劉創馥

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學士及哲學碩士,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德國洪堡特基金會學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富布萊特—研資局香港資深研究學人。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研究學部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及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康德及黑格爾哲學,並觸及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宗教與科學等課題。曾出版HegelsUrteilskritik,與王偉雄合著《宗哲對話錄》,以及在TheReviewofMetaphysics、Kant-Studien、KantianReview、Hegel-Jahrbuch、IdealisticStudies、TheOwlofMinerva、PerspektivenderPhilosophie等國際期刊出版論文,中文論文曾刊載於《歐美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臺大文史哲學報》等。

——

以上所有圖書為預售商品,預計付款後45天左右發貨

若發生訂購不成功的情況,將第一時間退款給您

本次预售截至/12/09

點擊文末閲讀原文訂購

讀享卡會員(點我)享8折

——

現貨

點擊圖書封面購買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李峰著/劉曉霞譯/繁體

「早期中國」指的是從人類歷史在中國開始到西元年漢代結束。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早期中國是整個歷史長河中跨度最長、社會變化和政治發展最激烈的時期。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區域範圍內的原始文化特質被逐步改進,融合為有特色的中華文明。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根源都可以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內找到。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這一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包括書寫的起源,國家的崛起,商代和西周國家的宗教、官僚制度、法律和政體,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藝術形像的變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哲學思考等關鍵性議題。

作者堅信理解中國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一個比較的框架中,作為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來研究。因此,本書不僅講述歷史實際是怎樣的,更注重歷史應該怎樣被看待,並力求在傳世文獻和考古證據的評價之間取得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對早期中國歷史大趨勢進行討論的同時,也對早期中國的學術研究現況作了概略的介紹;書中大量精美珍貴的插圖,更為讀者勾勒出早期中國文明發展的輪廓。對早期中國社會與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本書。

李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唐氏早期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學位,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並於年起攻讀博士學位,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年榮獲哥倫比亞大學倫菲斯特傑出教師獎,同年任吉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年曾任德國海德堡大學代任全職教授。專長田野考古、古文字以及文獻的綜合研究,其研究方向跨多個領域。著作有《西周的滅亡》、《西周的政體》、《青銅器和金文書體研究》等。

劉曉霞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年獲該學院碩士學位,年獲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學位。-年榮獲「簡與摩根.惠特尼藝術史獎學金」,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修一年。曾發表〈小臣謎簋新論〉(《考古》年4期)等論文。

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窪添慶文著/趙立新等譯/繁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官僚制度經歷巨大變化。其變化,既複雜又多面,不論官品鄉品、外朝內朝、大人官、三都官、贈官、起家官,乃至於尚書門下、留臺監國、爵號將軍號……,學者闡釋角度有異,論爭因而亦多。

窪添慶文是日本戰後第二代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學者,本書則是他針對此期官僚制「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的集成之作。全書運用《魏書》、墓誌銘等一手史料,以嚴謹綿密的考證,針對該時期官僚制的諸多問題提出深刻、極具參考價值的觀點。全書分為「中央與地方官制」、「官僚制的內部」、「官僚制與宗室」三大部分,共收錄作者官僚制相關論文十七篇,另加一篇序章,展現出文獻研究與史料批判所能達到高峰,並為後續的相關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礎。

窪添慶文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人文科學研究科東洋史),御茶水女子大學文教育學部人文科學科教授,於年3月退休;亦曾任立正大學教授、日本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會會長,現為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研究員。重要著作為《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另有《晉書食貨志譯註》(共著)、〈北魏服属部族小札〉、〈墓志的起源及其定型化〉等。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

林聖智著/繁體

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為北朝美術研究揭示出嶄新而開闊的前景,其中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北魏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本書即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考察圖像與裝飾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交互作用,並將此作用置於北朝史的進程中來加以理解,嘗試建立具有裝飾史觀的墓葬圖像論。

作者由四個層面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中所牽涉的生死表象,分別是「圖像製作」、「空間結構」、「喪葬禮儀」、「政治社會脈絡」。架構則包含上編「墓葬」與下編「葬具」兩部分。上編有三章,由圖像、裝飾、佛教因素三個角度來考察以北魏平城時期為主的墓葬圖像。下編三章則是以石牀圍屏為主體的系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對獨立的範疇,別具時代特點。藉由考察葬具圖像,可有效掌握粟特人與北魏墓葬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認識北朝墓葬文化的動態變遷。本書為迄今所見,最為宏觀、有系統的北朝墓葬圖像研究。

林聖智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美術史,聚焦於中古時期的墓葬圖像,同時關心道教美術史、中日繪畫交流史等課題。探討不同的群體如何製作、觀看、運用圖像,並嘗試深入歷史脈絡來解析圖像與社會、政治、宗教之間的錯綜關係。相關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故宮學術季刊》等學術刊物。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羅威廉著/李仁淵,張遠譯/繁體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羅威廉(WilliamT.Rowe)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主任,LateImperialChina主編。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DianeCooke中國史講座教授。主要學術領域為近代東亞社會經濟史、中國城市社會經濟史等。

李仁淵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與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與多篇論文。

張遠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朝至近代的性別與通俗文化,著有《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想像》等。

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

丘為君著/繁體

「啟蒙」與其說是一種哲學現象,毋寧說更像是一種歷史現象──思想運動。本書是一位戰後嬰兒潮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反省。主要藉由近代中國「轉型時代」(-)這個知識場域,圍繞著啟蒙、理性與現代性這三項議題,對我們這個時代所出現的特殊面貌,作出宏觀與微觀的反思。

全書內容由兩個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主要討論啟蒙運動的一般問題,特別集中在啟蒙、理性與現代性等三大議題。第二部分為經驗研究,重心為探索新文化運動早期啟蒙思想的發展及其涵義,討論了「轉型時代」(-)具代表性的三份雜誌:《東方雜誌》、《甲寅雜誌》和《新青年》雜誌。這一部分不是外部地分析雜誌與啟蒙運動的一般關聯,而是從「歐戰」的角度出發,探索一次大戰如何形塑了五四啟蒙的思想脈絡,以及《東方雜誌》與《新青年》雜誌如何看待歐戰。作者探索的問題是,在什麼意義上「歐戰」帶給了中國啟蒙衝擊?以及這種衝擊的性質是什麼?

丘為君

東海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臺大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歷任考試院特種考試典試委員、教育部文科簽審顧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東海大學歷史系主任,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學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著有《牟潤孫先生學術年譜》(合著),《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修訂版),《走入近代中國》(合著)等。

異鄉異客:猶太人與近現代中國

徐新著/繁體

近現代猶太民族在華散居的歷史,始於中國門戶被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的19世紀後半葉,不到一百年間,便有約四萬名為了尋找商機或避難地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先後來到上海、香港、天津、哈爾濱等中國的新興城市,在商務、房地產、服務與製造業、文化藝術以及政治等各領域都有亮眼的表現。雖然猶太人踏上中國土地的年代可追溯至千年以前,但這段猶太人與近現代中國的百年歷史,代表了兩大民族第一次直接的來往,也是世界猶太人散居史重要的一部分,其意義更顯重要。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與以色列的建國,這百年間來華的猶太人幾乎全數離開了中國,然而兩個民族彼此的情誼卻未因此中斷。年代以後,新一批的猶太人或是為了學習或是為了工作,開始重返中國,繼續譜寫猶太人在華散居的歷史。   

經由本書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說明,讀者當能從歷史、國際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對猶太人在近現代來華的背景、過程、社會生活及其意義,有更深入的了解。

  

徐新

中國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猶太和以色列研究所所長。年起任教於南京大學,年曾任英文系副主任。年後主要從事猶太宗教、文化、歷史,以及猶太人在華散居研究。年獲美國弗蘭德紀念特別獎(JamesFriendMemorialAward),年獲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年獲南京大學人文貢獻獎。除了共同主編第一部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另著有《反猶主義:歷史與現狀》、《西方文化史》、《猶太文化史》、TheJewsofKaifeng,China:History,Culture,andReligion等學術專書。

中國思想史講義·錢新祖集第一卷

錢新祖著/繁體

年代開風氣之先,

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入中國思想研究領域的錢新祖教授

所留下的《中國思想史講義》將再度啟迪新一代的人文社會學研究者

本書為錢新祖先生極具個人見解的中國思想史,不同於一般哲學史或思想史教科書機械式的綱舉目張,書中每講都直接進入哲學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盡顯洞見。例如論中國思想的起源,直指人文主義的稱說所涉及的是中西對天人關係構想的不同。作者有紮實的中西學術基礎,又能跳出各自的思考局限,從對比中彰顯中西思想傳統的特色,在書中發展為一種自覺的跨文化比較分析措辭手法,在現今全球化的語境中,特別值得參考。

思想與文化論集·錢新祖集第二卷

錢新祖著/繁體

本書收錄了錢新祖教授從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撰述的中英文論著共二十六篇,內容涵蓋思想史論與文化批評。錢氏積極參與中文學術文化界的對話,從其留下的眾多論述,可以清楚看出近三十年來臺灣思想文化問題發展的延續性軌跡,進而感受到作為思想者的錢氏對其當下時空毫不苟且的反思。錢氏一生看重「語言」之於人類存在的重要性、渴望揉和多元文化價值而亟欲創造一種新語言,本書特別收錄的英文論文,為此留下了重要的紀錄。

錢新祖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任教,並協助創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進入專業的中國思想研究領域、廣泛影響及於中文世界人文社會學圈。其文章經常發表在也是他幫忙建立的《當代》、《臺灣社會研究》期刊上,所譯鑄的「時空性」、「相互主體性」、「比較分析的措辭」等重要觀念用語至今仍膾炙人口。

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

柯雄文著/李彥儀譯/繁體

本書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家柯雄文(AntonioS.Cua,-)的遺著。柯雄文是英語世界裡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於先秦儒家倫理學領域貢獻卓著。在本書中,他主張以「君子」為典範,恢復秩序與美感──「禮」,以在後現代質疑、批判、否定與解構一切的思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應當代面臨的困境。因此本書也可視為柯雄文從古典儒家倫理學的觀點,對後現代的間接回應。

本書首先以雅斯培(KarlJaspers)的「典範人物」來詮解儒家的「君子」概念,同時評析各種英語世界中對「君子」一詞的翻譯,並以陳大齊所提出的分類架構為基礎,探究各種美德之間的關係,尤其論述了「禮」的意涵與各個面向,以及儒家「君子」概念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與意義。對於諸如「仁」、「義」等儒家美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或是君子於內在修養與外在應對進退時對「樂」的涵養與運用等,也都有精闢且扼要的討論。在這個各方強調和平共存、和諧相處的時代,柯雄文從他所詮釋並試圖發展的儒家倫理學角度出發,直接面對衝突議題提出緩解之道,或也可讓我們在處理人際衝突時,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柯雄文(AntonioS.Cua,-)

原為菲律賓華僑,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取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並自年起,任教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直到年榮譽退休。曾先後擔任東方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

儒、佛、耶、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

林鴻信著/繁體

本書由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行之「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編纂而成,分別為東亞儒學篇、佛教篇、基督宗教篇、猶太教篇以及對話芻議篇五個部分,共收錄九篇論文,由四大傳統針對人文精神的主題提出論述,並且在發表中推動對話精神,以呈現跨文化視野的思維與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當今「全球地域化」的趨勢正席捲全球,非常急切地需要開展出「跨文化視野」的眼界,讓不同文化價值各抒己見,且相互對談以建構出更好的文化價值。本書採用「人文精神」為主要概念,表達一種廣義之對人關懷的精神。當論及「人文精神」時,不只在於事學術理論的探討,同時也在追尋不同信仰與哲學傳統下對於人文、人道、人性與人本的深切關懷與期許。

當代表儒、佛、耶、猶四大傳統的學者們促膝長談時,可能會呈現出跨文化視野的思維與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以儒耶會遇為例,儒學強調「人對天的開放性」,而基督教則強調「天對人的開放性」,雙方畢竟都站在一個天人有其相通的前提上,有其互相發展的空間。

林鴻信

出生,臺灣台中市人。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臺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神學、基督教思想史、詮釋學、西方哲學。關注於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交織下的啟蒙議題、自我概念、天人之際等議題。著有《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莫特曼神學》()、《忘我之域(三冊):誰啟蒙誰、點與線、落葉隨風》()、《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及論文多篇。

古希臘正義觀:

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

徐學庸著/繁體

古希臘的正義觀如何與當代發生關聯?

「正義」又是如何從外在規範轉化為內在狀態,

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西方政治倫理思想?西方當代正義思想,包括司法正義、程序正義、分配正義或矯正正義等概念,皆植基於其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文化傳統──古希臘。正義是西元前八世紀至四世紀,也就是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時代,最為核心的概念,要理解跟正義相關的任何議題,最適切的做法便是「回到原點」,從古希臘對正義的看法入手。本書主張,古希臘正義概念的演變,顯現時人對其時代的反省及回應。儘管各時期的正義觀或有不同,但無論是人倫關係和諧、城邦運作有序、個人靈魂調和或是宇宙自然的運行調順,都展現了正義的核心意涵──秩序的維繫與恢復。從中也勾勒出正義,就其為德性而言,在時代、文化和社會的遞移中,逐步由指涉行為的外在規範,轉化為關乎靈魂的內在概念,隨後再變回行為外在準則的過程。

書中涉及的文本涵納文學、戲劇及哲學,探討荷馬、赫希俄德、立法者與輓歌詩人、早期希臘哲學家、悲劇作家艾斯曲婁斯、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等先賢的正義觀,希望帶領讀者從其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故事及崇高的理想中,反省我們的生命現況,妥善回應當前面對的倫理難題。

徐學庸

年取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至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至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至年為牛津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除本書外,另著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道德與合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譯注有《〈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米諾篇〉〈費多篇〉譯注》,以及西塞羅的《論友誼》、《論老年》和《論義務》。

論萬物的本質(上下冊)

陸克瑞提烏斯著/徐學庸/譯

唯有理解自然的本質可破除迷信,

使眾人不受面對死亡恐懼的折磨。如何面對死亡,從古至今一直是人生重要課題之一,對死亡本身及死後的無知,易使人心生恐懼,進而影響人們正確地追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如此現象也會因宗教的迷信而加劇。陸克瑞提烏斯在《論萬物的本質》,藉著闡釋伊比鳩魯的思想來告訴讀者,了解自然宇宙的本質是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及破除迷信的唯一之道,不受干擾的生命境界才可能達致。作者以古代原子論的物理學思想為基礎,觸及宇宙發生說、宇宙論、人性論、人類文明發展及其因瘟疫而毀壞等議題。陸克瑞提烏斯強調這一切的發生皆與神祇無關,且駁斥傳統宗教與哲學思想中,關於靈魂不朽、死後審判與懲罰的觀點。書中洋溢人文主義的色彩,作者希冀以優美的詩句啟迪讀者,提示生命是好是壞無關命定,每一個人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收錄譯注者徐學庸撰述之完整導讀、延伸閱讀、各卷結構分析與重要歷史事件年表,協助讀者把握《論萬物的本質》的主題、觸及的哲學觀念與成書背景。

此譯注本根據C.Bailey為牛津大學「牛津經典文叢」(OxfordClassicalTexts)所編修的LucretiDeRerumNaturaLibriSex()的拉丁文本譯成,翻譯過程亦參考Munro、Bailey、LeonardandSmith及Rouse的拉丁文本。譯注詳盡,有利於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引用。

陸克瑞提烏斯

TitusLucretiusCarus,約99/98-55/54BC

羅馬詩人及哲學家,生平不詳。《論萬物的本質》(DeRerumNatura)是他唯一傳世作品,書中以詩的形式呈現伊比鳩魯(Epicurus)的哲學思想;此書對奧古斯都時期的(theAugustan)詩人,維吉爾(Virgil)與賀拉斯(Horace)有深刻的影響。

永夜微光:拉岡與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

沈志中著/繁體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沈志中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基礎精神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啟蒙光亮下的陰影》。譯著有《精神分析辭彙》、《幻想與無意識》等書。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葉維廉著/繁體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著

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土,雜混著

記憶和欲望,鼓動著

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艾略特(T.S.Eliot,-),以春天振奮律動的音樂,引帶我們瞻望的行進中,因著潛藏的幾乎是爆炸性的反諷意味,而捲入只能是步步猶疑的期望,來開啟讀者深入的探尋,衍生出行的《荒原》,從〈死人的殯葬〉、〈一局棋戲〉、〈火誡〉、〈水淹之死〉到〈雷聲的預言〉共五章節,滿載著神話、歷史、哲學、宗教的意象與音節,夾以倫敦方言,描繪出當代人性的荒蕪與困境,教人讀來無窮玩味。

《荒原》的意義層疊深邃,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幅壁畫。有人形容它對詩歌的影響,猶如畢卡索之於立體主義(cubism)。誠然,《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詩作,至今仍具有英美詩歌史上重量級的地位,其對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在進行。

葉維廉

年生於廣東中山。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美國愛荷華大學美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並數度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作家協會等講授比較文學、現代文學和傳釋學等課題。

葉維廉才學俱豐,興趣多元,在比較文學、比較詩學領域,有突破性的貢獻。他不僅試圖融合西方自象徵主義以來的表現策略和傳統中國詩作獨有的呈現方式,還創造了兼容中西視野的靈活語法。尤其是他的比較文學理論和比較詩學,主張破解單一文化理論的設限,使中西文化得以進行開放性的對話。

中國詩學

葉維廉著/繁體

雙語詩人葉維廉在本書超越中西地域限制,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悠遊,帶領讀者一窺中國古典詩、現代詩與道家美學的奧妙。

作者在傳統與現代不同文化的時空之中悠遊,一方面利用中國古典語詞、意象、句法的重新詮釋,現代詩因時代背景導致文化錯位的「鬱結」,以及道家哲學與禪宗教義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揭示中國詩的空間對位與呈現方式;又力求融合西方現代詩作的語言、傳釋學理論的循環對話,和現代文藝在表現方式上的突破等,使中西文化得以互照互省。書中更注重美學策略的深探,透過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的尋根,及其在不同文化碰撞下的弓張弦緊的對話裡,互為激盪、互動互補,引帶出傳統古典詩裡語言策略的前衛性,打開新思想和新話語尋索發明的可能。讀者透過作者超越中西地域限制的視界,和通透、空靈的創作筆法,當可一窺中國古典詩、現代詩與道家美學的奧妙。

雨霧中歸來

葉維廉著/繁體

一簾簾的水霧閃過,滴青滴白晶凝的林木,婉轉淡滅入迷茫,一柱柱的雨腳,奔踏山頭,飛越斷崖削石,響徹凌霄絕谷,水霧濃濃一片白裡,有山水緩緩躍出,有花樹筆筆顯現,爍爍然,三十年多少山水的重疊在眼前演出……闊別十年之後,以詩名享譽文壇的葉維廉推出第九本散文集《雨霧中歸來》。葉維廉散文風格獨具一格,在跨媒體(音樂、繪畫)、文化(中西文學)的視野與思維下,展現亦詩亦文的文字特色,追求「瞬間」高濃度的「情感」與「經驗」的表現,同時滿足讀者多重感官的享受,觸動心中無法言喻的弦動。「雨霧中歸來」是作者生命經驗追尋的象徵,尋覓自我、尋覓鄉情、尋覓文化,以及在多重文化跨度中,重新發掘與省思的過程。這樣的省思不只限於個人,同時橫向輻射至不同的藝術創作個體,以及多重的自然山水與文化國度,最後也希望透過縱向的連結,將生命追尋的感悟以及尋覓鄉情的歸根,傳遞於子孫,接手生命與文化的火炬。

詩人的葉維廉,可以追求在詩中傳遞美感經驗享受的極致;而散文的葉維廉,則同時呈現知性與美的交響,正如王文興所評價的,「文學與問學」是葉維廉始終追尋的主題,也是詩文並呈的美感依據。

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冊)

梁秉鈞著/繁體

他不只是一個詩人,也不只是一位學者、文化評論人或是攝影家,

他只能是梁秉鈞,只能是也斯。

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為任何思想所限,這是他的最佳寫照。

這部詩集由詩人親自選輯,具現其真誠的生命質地。梁秉鈞長期以詩歌創作與跨藝術媒體對話,與攝影師、視覺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及舞蹈家的不同合作計畫中,將他的生命與美學,文學跨界的各種可能性擴展至極致――以他寬厚的包容、溫文而有力的靜靜吶喊,喚起了人心底活潑潑的生命。

本書為梁秉鈞親選逾五十年之詩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頌詩」,十四個主題依創作年份排序,讀者可追索出詩人語言文字不斷提升的自覺軌跡,他對人世歷史與距離╱自我時態與空間的即視感、對生命關懷的基調,更可體味他樸質與堅實的個性,跟隨他懷著希望,「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梁秉鈞(-)

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ofOpposition:AStudyoftheModernistGenerationofChinesePoets(-)《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自六○年代開始,他在港臺文壇介紹法國新小說、美國地下文學、及拉丁美洲小說,並著有多本詩集,小說集、散文集、文學理論集及文化研究論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且曾獲多項詩獎,並於二○一二年獲選為香港年度作家。梁秉鈞在香港成長、工作、生活,對這個「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都市,有極深厚的感情,寫了大量以香港為題材的詩,就是寫異地的風貌,生命的沉思,歷史的痕跡,亦有香港濃濃的影子。九○年代開始,梁秉鈞跟歐美有頻密的接觸。然而每個異國的地方,都引起他對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寫了大量越界的文字與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詩,從東方到西方文化,從文學藝術到文化思考,從舊思維到新觀念,提出了種種留在原地沒看到的問題,嘗試溫和地向囿於舊習慣的香港社會描繪一種新的感受與認知,以圖改變。

二○○九年梁秉鈞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家人圍伴下安然辭世。但他最終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變,青草會「綿綿生長下去」。他最後幾年寫的詩,多是平靜、溫暖而美麗。他是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與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也斯最後仍是懷抱希望。

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

顏健富著/繁體

當傳統中國的天圓地方「天下觀」崩壞,新的「世界觀」建立,

作為時代結構一環的小說文本,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以「概念地圖的轉變」此一觀點,直探晚清小說之核心,

開展了一個晚清小說研究的新視角與新典範。愈是知識遽變的時刻,愈能牽動歷史鏈上的文化信碼,使得原本穩定的所指與能指鬆動、斷裂、重組,反映知識圖譜的轉型。本書從文學的視角觀察晚清小說敘事如何接受、置換與剪裁「身體/國體」、「冒險」、「忠義」、「烏托邦」、「世界」等概念。這些自文化傳統翻陳出新,或吸取西方術語而展現新貌的概念,寄寓著澎湃洶湧的時代思潮,時而反思當下的桎梏困蹇,時而想像未來的重振雄風,銘刻近現代中國的掙扎困頓與憧憬期許。

本書文字暢達,論述緊密,在結構上極具統一性與完整性,亦有高度的可讀性。全書各篇剖析晚清小說折映的概念地圖,發掘過去乏人問津或隱而未顯的材料議題,挖掘縱橫交錯的文化思潮,突破以往的研究疆界,呈現晚清知識、文化與文學的轉型軌跡,是一部深具學術分量的研究著作。

顏健富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一邊旅行,一邊研究,遊歷各國多異想。研究領域為近現代小說,涉及世界想像、烏托邦視野、冒險文類、新地理觀、概念旅行與魯迅小說等。目前正進行「晚清文學的非洲想像」之研究。著有《革命、啟蒙與抒情: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多篇論文發表於一級期刊。

惡之華

波特萊爾著/杜國清譯/繁體

此一新版《惡之華》,名符其實是波特萊爾一生詩作的全譯本,包括第二版原著、《漂流詩篇》、六首禁詩及作者離世後的增訂和補遺,總共一百六十三首。波特萊爾以其作品在世界詩壇上,立於「光榮的絕頂」,在他的榮光之下,詩人杜國清獻上窮盡一生之力精心翻譯的中文譯本。本書並附有譯者的四篇文字:〈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簡介、〈致波特萊爾〉詩、〈波特萊爾與我〉散文、闡述象徵主義詩觀的〈萬物照應.東西交輝〉論文,以及波特萊爾年譜與相關歷史圖片,幫助讀者更貼近詩人及其詩作。

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鄭恆雄專文導讀。

波特萊爾(CharlesPierreBaudelaire,-)

十九世紀法國詩人,象徵主義的開拓者,二十世紀新興藝術現代派的先河,也是美國作家愛倫.坡的法文翻譯者,以詩集《惡之華》(LesFleursduMal)和散文集《巴黎的憂鬱》(LeSpleendeParis)傳世。除了詩人與翻譯家以外,波特萊爾也是一個傑出的文學批評家和藝術批評家。他對文學、藝術、音樂、文明的批評著作,對後來的文學思潮與批評理論,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杜國清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系、賴和吳濁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杜教授專攻中國文學,中西詩論和臺灣文學,一九九六年創刊《台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致力於臺灣文學的英譯,促進國際間對臺灣文學的了解。他曾任《現代文學》編輯,《笠》詩刊創辦人之一,著有詩集《蛙鳴集》、《島與湖》、《雪崩》、《望月》、《心雲集》、《殉美的憂魂》、《情劫集》、《勿忘草》、《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愛染五夢》、《愛的祕圖》、《山河掠影》、《玉煙集》、《詩論.詩評.詩論詩》等。翻譯有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波特萊爾《惡之華》、西脇順三郎《詩學》、劉若愚《中國詩學》、《中國文學理論》等。曾獲中興文藝獎、詩笠社翻譯獎;一九九三年漢城亞洲詩人大會頒與功勞獎,一九九四年榮獲文建會翻譯成就獎。

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

高友工著/繁體

高友工先生的美典論述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

穿透了各個不同世代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高友工先生對於中國文學研究學界影響巨大,特別是其「美典」論述,廣泛啟迪了不同世代的讀者。高友工所創製的「美典」概念,既代表創作者的態度和理想,也包括同一文化社會欣賞者的審美態度與知覺觀念,掌握了文化社會中透過藝文或日常活動所呈現的文化理想與價值。本書涉及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各種美典,並勾勒了中華傳統文化各大美典的基本藍圖,是極為重要的文學研究論著。高友工一方面對於文學,以至人文研究的本質,有最為深入的考察,尤其對於其中所蘊含的美感經驗及其詮釋過程所作的周密分析,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理論探討。另一方面,他的美典概念乃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現象,提出的重要理論框架與詮釋,經歷此一體大思精的描繪,更能顯現中國文化的深遠意蘊。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陳國球、臺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專文導讀。

高友工

生於年,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後赴美深造,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自該年9月起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迄年6月榮休止,為當代重要的美學家與中國文學的詮釋者。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王德威著/繁體

「抒情」如何成就其「傳統」?又如何走向「現代」?

本書提出了極具突破性與啟發性的論述。對於中國文學研究者而言,「抒情」是十分熟悉的語詞。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者開始參照西方文論反身重探傳統,並試圖以自身特質與西方文學對話,「中國抒情傳統」,正可視為此一過程中的「發明」。但究竟何謂「抒情」?「抒情」如何成為傳統?又如何走向「現代」?相關研究已累積豐富的成果,王德威教授所撰本書正是其中非常具有突破性與啟發性的論述。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討論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洞見與不見;亦分別以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全書強調抒情的「傳統」不應僅見諸文本和文論;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裡,抒情的隱與顯更耐人回味。

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梅家玲專文導讀。

王德威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C.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〇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FictionalRealisminTwentieth-CenturyChina:MaoDun,LaoShe,ShenCongwen、Fin-de-SiècleSplendor:RepressedModernitiesofLateQingFiction,-、TheMonsterThatIs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FictionalWritinginTwentieth-CenturyChina等。

百合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

李若庸,林美香,陳秀鳳,劉慧,秦曼儀著/繁體

百合與玫瑰的討論,可凸顯英、法王權研究中三個面向:第一,英、法王室在花卉圖像上彼此的借用,反映了兩國綿密而複雜的政治關係;第二,兩國王室透過百合或玫瑰紋章,彰顯王權的神聖性與合法性;第三,作為兩國王室的統治符號,百合與玫瑰在圖像或語言上的表現都隨之政治化,其運用亦充滿政治意涵。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時代從中古早期延續到十七世紀,從封建王權的出現,至絕對王權或君主立憲體制建立的時代。各篇作者皆承繼西方學術界近年來對政治文化史以及「語言轉向」、「文化轉向」的重視,從社會關係、權力網絡、宗教禮儀、城市慶典、政治思想與語言等角度,重新探索並挖掘王權的豐富面向,進而得出具原創性的論點。

——

預售圖書,預計付款後45天左右發貨

若發生訂購不成功的情況,將第一時間退款給您

點擊文末閲讀原文訂購讀享卡會員(點我)享8折

——

現貨圖書點擊圖書封面直接購買

讀享卡會員部分圖書享8折

↓↓↓建築城市16種精選新書同時預售中

截至/12/09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jj/6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