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县域这场大会给你答
记者:孙凡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会场外展板上,每一个医院书记、院长,科主任,还有基层的医护人员们,勾勒出一幅广阔壮丽的中国县域画卷,每一张照片和每一个口罩下都是一个个朴素的笑脸。他们代表着我们健康中国、健康县域最基层和最中坚的力量!”一开场,大会主持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海涛难掩激动的心情。
9月27日,第二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暨致敬“中国县域抗疫英雄”特别峰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医院能力建设经验交流片区医院能力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仪式医院能力建设联盟同时成立。
《健康县域传媒》总编辑汪言安透露,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医院,《健康县域传媒》选择了其中42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修订了《医院能力建设发展研究报告》,目前报告初稿已经形成,不久将正式发布。
来自医院院长乔万海表示,“这次大会在后疫情时代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县域抗疫英雄’‘县域基层优质服务之星’‘中国县域医疗改革之星’等一系列奖项评选,是对广大县域基层医护人员的奖励、鼓舞和支持。并且,会上不仅分享了后疫情时代对于公卫体系(疾控体系),医疗体系,质控体系的思考和某些方面的流程再造,还有医改政策、医疗经验的解读和交流”。
此次大会的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相关领导,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东,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会长马爱宁,宁夏大学副校长史金龙,四川省卫健委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刘成,医院协会副会长景秀京女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处长、现挂职福建省明溪县副县长王凤珍,健康县域传媒总编辑汪言安等。以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
有健康县域,才有健康中国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县域?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相关领导给出答案,因为我们的国情。与OECD(编者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相比,在人均的医疗资源方面,特别是医护人员这个核心资源上,我国和国际上的差异比较大。近年来,服务量的增长可以看出来,我国医疗的门诊、住院等服务量翻了一番,但是供给侧资源的增长却没有跟上。基于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更多地发挥基层的作用,更多让患者留在基层,大病不出县,所以县域改革是提升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的关键一环。
建设健康县域,县域的综合改革是我国建设优质高效体系的突破口。目前推进“能力、体系、服务、管理、治理”五大要素的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建设。因此,要强调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服务连续、机构协作、体系整合的优质医疗服务。
什么是县域综合改革?它的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的路径,是通过建立县乡、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打破碎片化的无序竞争,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通过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打破现有束缚基层发展的政策瓶颈,以及通过建立综合连续协同的整合型服务模式改变现在的以医疗为中心的被动的分散的服务模式。
年到现在,很多地方在改革推进层面上有巨大的进展,涌现出了非常多好的典型。现在山西、浙江全省,还有个县域都成为县域综合改革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试验田。通过医共体的建设,已经实现了以点带面,星星之火不断燎原,我们希望更好的总结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开花,让老百姓在县域内就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张旭东
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东表示,医院目前有1.5万多家,占医院的总数的47%,医院的床位、工作人员就诊服务量也约占一半。在年有84%的医院医院的水平,县域内的就诊85%,但离目标90%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明显,东部地区有很大的提升和进展,但是在西部、中部地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对于县域医疗能力的提升,医院具有龙头和引领的作用。张旭东提出三个建议:第一,抓住机遇,改革发展,尤其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对县域的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第二,不管是转诊还是分级诊疗,医院一定要接得住。根据县域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相适应的医疗服务,比如心内、神内、院前急救等。第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也是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内容。医院建设,或是远程医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化建设的“1+2+3+X”总框架
史金龙
宁夏大学副校长
医院信息化建设,宁夏大学的副校长史金龙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他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宋庆龄基金会工作过,挂职宁夏彭阳县副县长,对推动了县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尤其是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具有切身的经验。
史金龙讲到,打造县域医共体最主要是做到医疗的资源的融合、重构、创新,其中两个“共享”非常的重要,一个是资源的共享,另一个是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可以减少更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的消耗,信息的共享可以让我们把很多的信息整合,让工作效率提升,减少病人的治疗支出。最终形成四个共同体: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这才真正实现紧密型医共体的目标。
在县域推动的医共体模式,要以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县乡村医疗资源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三架马车,驱动县域综合医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医共体的建设?史金龙结合自身在彭阳县工作的经历分享了建设思路有6个方面的内容:统一标准、夯实基础、互联互通、促进协同、加强管理、便民惠民。
史金龙讲到,医共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其实基于健康档案的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是核心要素和内容。在这个平台上就是要建立一个“1+2+3+X”的总框架,“1”是指医共体的信息平台,“2”个基础是医院。医疗在基层卫生更多的偏重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方面,智慧医疗是两者的基础之一。“3”代表“三个面向”,既要面向上级的平台,医院,以及运营、质控、监管等条线系统。最终“X”要把医共体融入到各个场景当中,而且信息平台需要在这样的场景中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马爱宁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会长
有健康县域,才有健康中国。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的副会长马爱宁在致辞中说道,“我们国家有多个县域,覆盖了约9亿的农民,是真正的广袤无垠且充满生机的土地。健康中国的实现离不开县域健康的实现,但县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正在被揭示和解决。缺少资源留不住人才,少有发展机会,但又要担负起中国医疗健康医疗民生的稳定和县域的广大民众对健康的需求,责任和使命是非常重大。这两天,我们医院管理者不远千里前来交流,这就是县域的巨大的活力之所在,有这样的活力在,强基层、强能力就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真实目标。”。
健康县域不是一城一池的考量
景秀京
医院协会会长
医院协会会长景秀京表示,县域医疗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战场,县域医疗所承担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救治水平,医保担负比例都是巨大的,政府、社会对健康中国的期许和百姓的获得感都将从县域医疗的得失成败予以评价,因此医院管理者,特别是书记和院长们责任重大,一切工作的落点都将聚焦强基层、固基础、提能力、增供给、惠民生上。医院的管理者,广大医务人员要以时不我待,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以改革图新实干苦干维护人民健康使命担当,使县域医疗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驿站。这样才能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既定目标。
县域医疗要以新的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加强县域医疗的救治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分布,绝不仅仅是一城一池一院一策的考量,必须以大健康、大卫生的思路统领建设,县域医疗更应该是一把健康伞的概念,其主干、支干、尾点要形成联动,也就是由医院领带的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建设,医院的领导者不但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xlighting.com/yljj/6318.html